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2024市農村干部流動培訓學校開展情況匯報》,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2024市農村干部流動培訓學校開展情況匯報》。
今年以來,為破解農村干部集中難、培訓難、培訓效果差的現狀,我們在全市成立了*個“農村干部流動培訓學校”,先后培訓農村干部*萬人次,有效提升了農村干部素質,推進了村級黨組織“升級晉檔”和鄉村振興。
一、主要動因
一是主動適應農村基層干部培訓主體特點。全市農村基層干部數量較大,居住分散,難于集中,長期以來農村干部培訓缺乏有效手段。開展流動式培訓,送教下鄉,送學上門,不誤農時,有利于克服“集中難”的問題。
二是有效整合利用縣鄉培訓資源。著眼解決農村干部教育培訓中存在的盲目無序、各自為戰、資源浪費等問題,整合黨校、農廣校、遠程教育等各類培訓資源,集中師資力量,最大程度地提高培訓效益。
三是著力造就高素質的農村干部隊伍。按照*(*)國際化大都市建設需要,大規模培訓農村干部,建設一支能夠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的高素質農村干部隊伍,引領和推動農村、農業的現代化。
二、基本做法
我們堅持緊貼基層、緊貼農村、緊貼需求的原則,制定培訓計劃,整合師資力量,科學化管理、多元化教學、菜單式選學,增強流動培訓學校的針對性、時效性、實用性,推動農村流動培訓健康有序開展。目前縣市區普遍完成了兩輪培訓,有的縣區已開展了三輪培訓,全市累計培訓基層黨員干部*萬人次,農村干部流動培訓學校已成為全市鄉村干部培訓的主渠道。對比農村干部流動培訓學校與以往的集中培訓,主要呈現四個特點:
(一)變“上來”為“下去”。農村干部流動培訓學校,改變以往以縣鄉黨校集中培訓和“以會代訓”的形式,把讓干部“上來”變為讓教師“下去”。各縣市區普遍由組織部門牽頭,聯合*等部門成立了流動培訓學校,聘請*等相關專家及技術人員,組建講師團,深入鄉村,走進果園、設施大棚、養殖小區、項目一線,通過舉辦專題講座、現場指導、發放圖書資料,與干部群眾面對面、手把手的開展培訓活動,做到了“哪里有干部,哪里有學校”,“哪里有生產,哪里有課堂”。
(二)變“獨奏”為“合唱”。以往,許多縣級職能部門都承擔著一定的培訓任務,培訓對象、內容相互重疊,互有交叉。在培訓中各部門單打獨斗、唱“獨角戲”,既造成了培訓資源的浪費,又導致了農村“工學”矛盾比較突出。流動培訓學校對整個培訓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實現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并使培訓力量得到空前加強。在一個鄉、一個村通過開展一次培訓,就能綜合解決干部群眾急需的政策、法律、技術、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既節約了培訓成本,又節省了干部群眾的時間。
(三)變“隨意”為“有序”。過去一些縣區部門開展培訓,往往是誰想培訓就培訓,處于一種隨意、無序的狀態。流動培訓學校成立后,各縣市區明確各成員單位職責及分工,建立聯席會議機制,定期召開會議研究流動培訓工作,聽取工作匯報,落實培訓計劃。有的還建立了申請授課、講稿審定、定期教研、質量跟蹤、教學激勵、學分督學等培訓及教學工作制度,確保流動培訓學校走上制度化、規范化軌道。
(四)變“包席”為“點菜”。以往集中培訓,由于培訓對象來自不同地方、不同鄉村,產業側重點各不相同,培訓需求很難統一,培訓很難做到因需施教。流動培訓學校變“包席”為“點菜”,采取基層干部群眾點題、按需送教的方式,在培訓內容上,各縣市區在培訓前廣泛征集干部群眾的需求,認真進行梳理匯總,要求授課教師結合農村干部群眾的需求,配好符合不同鄉鎮、不同產業類型農村干部群眾口味的各類“菜譜”,發放到干部群眾手中,讓農村干部群眾根據需要自行“點菜”,實行“菜單式”培訓,從而實現了培訓講座與生產生活相對接、培訓重點與產業發展相一致,受到了基層干部群眾的普遍歡迎。
三、初步成效
…… 此處隱藏369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