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20210630:寫材料小故事40例》,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20210630:寫材料小故事40例》。
1.【朱元璋“廉政談話”的故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防治腐敗、穩固江山,每啟用一批地方官員,總要告誡這些預任官員,老老實實地守著自己的薪俸過日子。這就好像守著一口井,井底的泉水雖然不多,但甘甜清爽,每天都可以汲取享用,泉卻始終不會干涸。相反,不愿守用井底之泉,而去追求薪俸之外的財物,則如投身肆虐的洪流,雖可暴飲狂歡,但好景絕不會長,遲早會遭遇滅頂之災。
2.【湯斌識人的故事】某秀才偶然路過書店,見一少年正在數錢購買《呂氏春秋》這部書,不慎將一枚銅錢落在地上。秀才便偷偷用腳踩住,待少年離去后快速彎腰收入囊中。不想旁邊坐著一個老者,將這一切完全看在眼中,忽地站起追問此人姓名,然后冷笑而去。后來秀才得到江蘇常熟縣尉的官職,興沖沖地整裝去赴任,拿著拜帖拜見巡撫大人,但卻被告知,他已被彈劾,不用去上任了。秀才不解,傳話人告訴他,因為他“貪心”。此人愈發不解,懷疑是一場誤會。巡撫衙門的一席話,讓他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汝不記昔年書肆中事耶?為秀才時,尚且一錢如命,今僥幸作地方官,能不探囊胠篋為紗帽下之竊賊乎?”你不記得當年書店中的事了?當秀才的時候,尚且視一文錢如命;如今僥幸做了地方官,你能不搜刮索賄,做一個戴紗帽的竊賊甚至劫匪嗎?此人這才醒悟當時問他姓名的老者,就是現在的江蘇巡撫湯斌,于是非常慚愧地辭官走了。
3.【于成龍清廉的故事】清代的于成龍為官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愛戴。他任黃州知府時,當地遭遇連年饑荒,他一面向上司請求蠲免稅賦,賑濟災民,一面開展民間自救,自己常年以粗糠野菜為食,把節省的薪俸口糧用于救災,老百姓編歌贊道:“要得清廉分數足,唯學于公食糠粥。”后來于成龍官至兩江總督,依然是“布衣蔬食,半茹糠秕”“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百姓稱他為“于青菜”。于成龍病逝時,部屬見其床頭舊箱里僅有綈袍一件、靴帶二條,瓦甕中粗米幾斤、鹽豆豉幾碗。康熙曾評價于成龍“居官清正,為古今廉吏第一!”
4.【胡壽安“青菜知縣”的故事】明代的胡壽安任新繁知縣時不但公務廉明,愛民如身,還抽空在后院的空地種滿蔬菜,補貼家用,招待客人,百姓感其清廉,稱他為“青菜知縣”。胡壽安平日居家穿粗布衣,吃粗米飯,睡紙蚊帳,在簡樸的生活中獲得一種別樣的愉悅,他為自己用的紙蚊帳寫了一首詩:“紫絲步障最奢華,臥雪眠云自一家,雪又不寒云又暖,扶持清夢到梅花。”胡壽安在信陽做官,任滿離任時行囊空空一擔輕,百姓相送“如悲親戚”,他題詩致謝道:“一官來此幾經春,不愧蒼天不負民。神道有靈應識我,去時還似來時貧。”
5.【張堪“漁陽惠政”的故事】東漢時期,漢武帝任命張堪為蜀郡(今四川成都一帶)太守。當時成都富庶,錢財如山,但他秋毫未取,離開成都時,只乘一輛舊馬車,車上唯行囊而已。不久,朝廷又任命張堪為漁陽太守。他在任時秉公執政,“捕擊奸猾,賞罰必信”,深得當地人民愛戴。當他提出要在漁陽地區大興水利時,眾多百姓響應,短期之內便開出稻田八千多頃。百姓編了一首歌謠贊頌張堪:“桑無附枝,麥穗兩歧,張君為政,樂不可支。”張堪在漁陽任職8年,邊境安寧,社會穩定,百姓生活富足,“漁陽惠政”因此而來。
…… 此處隱藏6941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dow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