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由“信”說開來》,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由“信”說開來》。
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立身之本、處事之基、力量之源,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動力。筆者試從字源、詞源入手,挖掘“信”及其所組構詞語蘊藏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闡發傳統道德在深化信仰教育、增強理想信念、堅定發展信心方面的價值和作用。
《說文解字·言部》:“信,誠也。從人,從言。會意。?,古文從言省。訫,古文信。”“信”是會意字,由“人”、由“言”會意,表示人言可信。本義指言語真實。《老子》中“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即是此義。泛指誠實、有信用,如誠信、守信、威信等。又引申指某種動作或狀態真實,如:他反映的情況是可信的。由真實引申指信任、相信,如信心、信念、信服等;由相信引申指程度更深地信仰、信奉,如信教、信徒等。此外,“信”還有兩種寫法,即“人”“口”會意的“?”和“言”“心”會意的“訫”,造字的理據跟“信”是一致的。
追溯“信”的造字初衷和引申線索,可以了解中華先民對人言可信的期望,發現其中蘊含的中華文化“言必信、行必果”的價值追求。這種追求從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可見一斑。
孔子把“信”作為“仁”的重要表現,倡導“敬事而信”“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等觀點。《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就是一種做人的反思和內省。《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說明誠信、信用、信譽對于做事、從政的重要性。孟子認為:“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自己擁有善德稱為“信”。后世發展孔孟學說,形成了傳統誠信思想。這些思想和理念,帶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散發著永不褪色的人性光輝。
談了“信”,再看由“信”組構的詞語。詞義跟所組字的字義密切相關,“信”的基本義是誠實、有信用,由“信”組構的詞語大多集中在精神、意識、道德層面。
…… 此處隱藏3191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dow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