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如何讓素材發生“化學反應”?》,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如何讓素材發生“化學反應”?》。
筆者發現,在日常寫作實踐中,一些同志寫材料,僅僅只做到文字的物理湊合,并未發生“化學反應”,寫出來的東西很散,缺乏邏輯關聯,一看就像“拉郎配”,純粹是硬生生“拼”出來的,而非“寫”出來的。
問題出在哪里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選材、用材不精上。我承認,占有素材固然是重要的,是寫作的基礎和前提,但必須清楚,這并不代表有素材就萬事大吉,簡單拼湊就能寫好文章了。這就好比有了米,不見得煮出一鍋米飯,因為淘米、下鍋、水和米的搭配、火候都很關鍵。
真正的寫作,不是被動用素材、堆素材,而應該像做化學實驗一樣,實驗前作好充分準備,實驗過程中把握實驗要求,正確投放實驗物質,這樣才能促使不同物質發生化合反應,生成想要的新物質。
如何促成文字的“化合反應”?筆者談三點看法。
首先,說說“化學物質”。
任何一次化學反應,都必須具備一定的試驗條件,否則反應就不會發生或不會朝著預想的方向發生。正如鋁在空氣中燃燒會生成三氧化二鋁(Al2O3),但如果沒有燃燒輔助,或選材不精,混進了鐵、鎂等元素,那化合反應就不會發生,鋁還是鋁,氧氣還是氧氣,就算發生了反應,那也得不到純凈的三氧化二鋁。可見,寫作前的材料加工及準備有多重要。具體的方法有幾種,供大家參考。
方法一:閱讀梳理,由粗到精。對于選好的素材,還要進行必要的閱讀分析,看素材哪些可用,哪些無用,然后剔除掉那些沒用的,讓素材更精煉。正如俄國作家契訶夫講的:“要知道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臉來,無非是把這塊石頭上不是臉的地方剔掉罷了。”也只有削盡冗繁留情廋,才可讓主旨更鮮明。筆者起草綜合文稿時,總感覺到,很多部門報來的基礎資料,大多面面俱到,既細且詳,字數也多,少的一兩千字,多的四五千,若不進行必要的概括提煉、刪減壓縮,寫出來的稿子就真的成“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了。
方法二:引申聯想,由此及彼。事物都是聯系的,有些素材表面上看起來與稿子毫不相關,實際上卻是有內在聯系的。要把這些素材用好,關鍵要善于跨界思考,引申聯想,找到彼此之間的相同點。譬如,筆者有一次參加了省委組織部選調公務員筆試的閱卷工作,我對一篇文章記憶猶新,這篇文章借用了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法來闡述脫貧攻堅工作,論證了如何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問,切身感受,精準識貧的道理,深入淺出,構思巧妙。若是沒有引申聯想,由此及彼的功夫,想跨界連接起來,形成這般巧妙構思是不可能的。
…… 此處隱藏5685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