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體制內,單位越小越舒服嗎?如果真這樣想,那就錯了》,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體制內,單位越小越舒服嗎?如果真這樣想,那就錯了》。
如果是在十幾年前,這種想法是不可思議的,大家基本上對核心部門、強勢單位、大機關趨之若鶩,因為這些單位平臺高、權力大、福利好,在這些地方工作能得到更多的好處,獲得更好的發展前景。 但現在,情況完全不一樣了。大單位的工作要求越來越高,工作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內卷,工作人員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持續走低,出現疲于應對的現象。 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出現會干事不如會來事,干多干少領一樣的錢,甚至多干多錯等怪現狀,催生一批佛系、躺平的公職人員,都想往清閑部門躲,提前過上混日子等退休的生活。 如今,在新一輪機構改革即將展開之際,到底哪些才是好單位,再次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那么,那些小單位真有那么“香”嗎?其實未必!
一、單位雖小,仍然五臟俱全,該干的活一樣也不會少 有人總結,越小的單位職能越單一,工作越輕松,待得越舒服。事實真是這樣嗎? 其實,就體制內的機關單位而言,不管再小的單位,只要屬于黨政機關、群團組織序列,每一個工作崗位,都是經過定崗定編,需要承擔相應的工作職責。 在小單位,這種“一個蘿卜一個坑”的屬性更加突出。比如,在某縣級單位,只有四個非領導職務的公務員編,而這個單位設了四個股,這就意味著每個非領導職務的公務員,都要負責一個股室的工作,誰也跑不掉。 更何況,那些大單位有的工作,小單位一樣都會有。如,收發文、會務、后勤、黨建、檔案、人事、財務等,在大單位可以多幾個人分擔,而在小單位,往往集中在個別人身上,同樣會不堪重負。 曾經有這么一個事例,一位鄉鎮副職申請“改非”回縣城任職,寧愿去大單位,也不去那些只有不到十個人的群團組織。別人問他為什么,他說,小單位就那么幾個人,免不了要干活,不如在人多的大單位渾水摸魚。 二、人丁稀薄的單位,在需要人員輪換時捉襟見肘 人們都覺得小單位平時工作輕松,但到了需要抽人時,往往搞得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在廣泛實行24小時值班制之后,那些上百號人的大單位,可能一年就輪一次節假日值班,但小單位的同志就比較慘了,春節、國慶的七天假期就能輪到兩個白班加一個夜班,比上班還累。
疫情防控期間,小單位在派人時也是非常捉襟見肘,刨去年老多病的,照顧小孩的,就那么三五個壯丁,既要兼顧單位的本職工作,又要隔三差五被派去值守高速路口。長此以往,容易在工作安排上爆發矛盾。 更要命的是,明明人員吃緊,上級部門要總覺得小單位的人比較閑,在成立臨時機構抽調人員時,往往打小單位的主意,令這種缺人的情況更加雪上加霜。 三、小單位往往比較弱勢,出不了人,氛圍壓抑 在體制內的小單位生存,往好的方面說是躲清閑、享清福,往不好的方面說,就是混吃等死。因為在這些單位,既干不出什么成績,也很難得到上級重視,屬于邊緣化的人群,想要在仕途上更進一步機會相對較小。 在一些強勢部門,由于背后有大領導撐腰,單位的干部流動比較快,往往是一個接著一個提拔使用。而在弱勢部門,則往往好幾年推不出一個干部,如同一潭死水,導致躺平的中老年干部越積越多,整個單位的氛圍也顯得暮氣沉沉,令人壓抑。 所以,有人說,在大機關磨煉人的能力,在小單位磨滅人的斗志,就是這種處境的真實寫照。 看到這里,大家還覺得小單位更好混嗎?
《體制內,單位越小越舒服嗎?如果真這樣想,那就錯了.docx》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