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寫材料用典】兼覆無私謂之公,反公為私》,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寫材料用典】兼覆無私謂之公,反公為私》。
【例文】“兼覆無私謂之公,反公為私”。自古以來,奸佞之臣多無視國利民福,或持一己之功,或謀一己之利,“無私”非其從政之德,“為公”更非其為政之道。今天,我們強調黨員干部要守公德,實質上是警醒我們共產黨人,要時刻牢記“為了誰”的根本性問題。(人民日報《厚立從政之德 多積尺寸之功》)
【典故】出自西漢賈誼 《新書·道術》,據當不傾謂之平,反平為險。行善決衷謂之清,反清為濁。辭利刻謙謂之廉,反廉為貪。兼覆無私謂之公,反公為私。方直不曲謂之正,反正為邪。以人自觀謂之度,反度為妄。
【釋義】公,意指公平、公正、公共利益。私,意指私心、自私、私人利益。意思是,公平無私就是公,反之就是私。
【賞析】在中國歷史上,很早就出現了關于公正的思想。儒家認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墨家主張,“舉公義,辟私怨”。法家強調,“公平無私”,“公正為民”。道家提出,“圣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淮南子》里講到了“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朱熹則告誡人們,“惟公然后能正”。可以說,公正思想已經融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堅守“心底無私、天下為公”的人民大眾立場。毛澤東同志在《為人民服務》的演講中就強調,“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大賢秉高鑒,公燭無私光。”公私分明是基本操守,公而忘私是崇高境界。時時以公、私二字為標尺,正言正行正心,不為私欲所動、不為私利所惑、不為私情所困,自覺做到履行職責為公、行使權力為民,這是改進作風的基本要求,更是一個共產黨人的基本政治素養。進入新時代,各級黨員干部干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持續擰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總開關”。
【用法】主要適用于黨風廉政講話、廉政黨課,側重強調黨性修養,教育引導黨員干部正確處理公與私、大與小的關系,強化宗旨意識,保持公仆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