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寫材料用典】備豫不虞,古之善教也》,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寫材料用典】備豫不虞,古之善教也》。
【例文】“底線”原指“長方形比賽場地中短邊的邊線”,也指事物發生質變的臨界點,一旦突破底線,事情就會發生質變。“備豫不虞,古之善教也”。底線思維的實質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法,是一種行動哲學,是推動新一輪改革發展的治理智慧。(學習時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底線思維”》)
【典故】出自春秋左丘明《春秋 · 左傳 · 文公六年》,備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無之,實難,過求何害?
【釋義】意思是,預備好意外的事,這是古代的好教訓。臨時去請求而沒有得到,這會遇到困難。所得雖然一時用不著,有什么害處?
【賞析】在中國歷史上,“備豫不虞”是長期積淀的深邃智慧。《易經·系辭下》說“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左傳》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都提醒人們任何時候都不要認為高枕無憂。《詩經》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也是提醒人們要有敬畏、心存憂患,從而避免禍患,長治久安。“于安思危,危則慮安”,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精神傳統,它代表一種高尚品格,體現的是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回望歷史,先賢們始終強調“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高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甚至將憂患與治國理政相聯系,總結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智慧。就連不會吟詩作對的老百姓,也明白“晴帶雨傘,飽帶饑糧”、“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的樸素道理。回顧我們黨的光榮奮斗史,其中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時刻心存憂患。當前,我國正處于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但前進道路上面臨的困難和風險也不少。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絕不能犯戰略性、顛覆性錯誤。各級黨員領導干部要時刻保持頭腦清醒,認清形勢,把握大勢,切實增強本領,做到不為風險所懼,不為干擾所惑。
【用法】主要適用于領導干部黨課報告、黨校開班講話,側重強調憂患意識,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要時刻樹立底線思維,把問題預想到,把措施制定好,防范和化解各種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