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寫材料用典】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寫材料用典】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
【例文】“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痹O計戰爭是對未來戰爭作戰環境、作戰力量、作戰方法等進行預先謀劃和前瞻設計,主要回答未來打什么仗、與誰打、在哪打、怎么打等一系列問題。我們常說,不打無準備之仗。設計戰爭就是立足敵我雙方的實際,扎實做好兵力、武器、戰法、保障等多方面的準備。(解放軍報《讓設計戰爭走在戰爭打響之前》)
【典故】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軍形篇》,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釋義】意思是,善于作戰的人,總是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而不放過進攻敵人的機會。因此,勝利之師是先具備必勝的條件然后再交戰,失敗之軍總是先同敵人交戰,然后期求從苦戰中僥幸取勝。
【賞析】古人云:“智者慮事,雖處利地,必思所以害?!狈彩隆安活A則廢”,沒有應變的“錦囊”,就沒有克敵的“妙計”,臨時抱佛腳,必然方寸大亂、進退失據,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諸葛亮足智多謀,用兵如神,也有街亭之失;拿破侖縱橫馳騁威震歐洲,最后兵敗滑鐵盧。一手好牌有打壞的可能,差牌也有獲勝的幾率,關鍵在于交戰雙方誰少犯錯誤、不出錯誤。毛澤東同志歷來強調,凡行動不可只估計一種可能性,設想情況不妨把它想多一點,想盡,從困難著手就不怕。我黨我軍的歷史,就是在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中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是毛澤東一貫強調的戰爭指導思想,是人民軍隊長期戰爭經驗的凝練和升華,直至今日仍有重要指導意義。戰爭年代,我們打一仗、總結一次、前進一步。實踐證明,學會總結、善于總結,是我們事業發展進步的重要法寶。底線思維和憂患意識,是一種強烈的危機感、使命感,也是我們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的寶貴經驗。當前,彩虹和風雨共生,機遇與挑戰并存,各級領導干部必須牢固樹立風險意識,凡事從最壞處準備,才能爭取最好的結果。
【用法】主要適用于部隊建設類、安全生產類講話,側重強調底線思維,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加強分析預判,不打無準備之仗,牢牢把握主動權。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dow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