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寫材料用典】粗糲能甘,必是有為之士》,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寫材料用典】粗糲能甘,必是有為之士》。
【例文】“粗糲能甘,必是有為之士。”共產黨員敢擔當善作為,是本分更是責任。要積極主動承擔急難險重任務,多接“燙手山芋”,多啃“硬骨頭”,在攻克一個個難關中提升能力,不斷積蓄干事創業的后勁和底氣。(解放軍報《下苦功方能有所成》)
【典故】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粗糲能甘,必是有為之士;紛華不染,方稱杰出之人。
【釋義】意思是,粗米飯也能吃得很香甜,一定是有作為的人才;處于繁華熱鬧之中而不受感染,才說得上是杰出的人物。
【賞析】有一句老話說得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有那些受盡磨難和苦難的人,才能獲取比別人更高的地位和成就。古往今來,無論通達美好夢想,還是成就壯麗事業,坦途只有一條,那就是一往無前地實干;捷徑只有一種,那就是久久為功地力行。老人們常說,吃苦是修身,吃苦是吃補。鼓勵吃苦,是為了鍛造藐視苦難、戰勝苦難的樂觀態度。 回望百年黨史,不怕苦、能吃苦、能戰勝苦,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的斗爭》中這樣描述紅軍艱難困苦的生活:“現在全軍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還缺少布。這樣冷了,許多士兵還是穿兩層單衣。好在苦慣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樣苦”。同甘共苦、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支撐紅軍不僅戰勝了艱苦自然環境,也一步一步從艱難形勢中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今天,盡管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各方面條件都改善了,但艱苦奮斗的精神、吃苦耐勞的品質、苦干實干的作風,依然需要繼續保持和發揚。
【用法】主要適用于作風建設類、黨性教育類講話,側重強調艱苦奮斗精神,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傳承紅色基因,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走好新的趕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