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我們如何應對體制內的“內卷”?》,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我們如何應對體制內的“內卷”?》。
最近,“內卷”這個詞很火,從電視劇《小舍得》中“雞娃”“牛娃”的教育內卷,到“996”“007”的職場內卷,形形色色的內卷仿佛成了當下社會的一種新常態。
那么,到底什么是內卷呢?我做了一點功課了解到,內卷實際上是個舶來詞,最初來自于上世紀中葉,一個美國社會學家在印尼爪哇島做田野調查時發現的“農業內卷現象”,具體是指在一個封閉的農業系統中,生產方式沒有改進,新的農業技術未被引進,單純通過增加人力投入,在達到一定階段后,對提高產量收效甚微。
后來,內卷的含義進一步被抽象泛化,泛指當一個系統達到某種確定的形式后,在現有模式中只能進行低效率、高投入地運轉,缺乏了向外延伸性,造成了“自我抱死”,然后無法升級換代。
當成為一個網絡熱詞后,它的含義又發生了變化,主要是指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競爭異常激烈,趨于熾熱化,最終導致整個系統的失序、人與人之間相互傾軋。簡單來說,就是過度競爭導致大量內耗,比如無意義的“吹毛求疵”、低水平的模仿復制等。
一、體制內有哪些“內卷”
那么,身在體制中的我們,會不會遇到“內卷”呢?如果有的話,又有什么樣的表現形式呢?我想是有的,而且不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不少體制內人會有這么一個感受,好像自己每天都忙忙碌碌,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但到了年終總結的時候卻乏善可陳,感覺沒什么拿得手的東西。其實,這就是典型的“內卷”現象。為此,我深入研究了一下。結合自己的觀察,梳理了以下四種“內卷”現象:
1、報表、臺賬內卷
這種內卷是最常見的。在我們日常工作中,特別是基層,會面對形形色色的考核、督查、巡察、檢查等,需要填寫各種各樣的臺賬、日常報表(周報、月報)。上級部門讓下級部門報,牽頭部門讓配合部門報,科室讓基層站所報,層層加壓,造成各類報表臺賬滿天飛。重復報數據、多頭報表格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而從結果上看,片面強調臺賬留痕,忽略工作實績,會導致一種工作上的自我重復甚至弄虛作假,進而產生自我消耗、消極應付的狀態,是很正宗的“內卷”。
2、開會、發文內卷
…… 此處隱藏3450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