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2024關于農村“無人種地”問題的調研報告》,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2024關于農村“無人種地”問題的調研報告》。
近年來,隨著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老年人日益退出糧食生產,青年人不愿涉足農業,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出于經濟效益考量,“非糧化”傾向明顯,糧食生產勞動力不斷減少,農村“空心化”“老年農業”愈演愈烈,未來農村“無人種地”風險加大,亟待引起各級重視并解決。
一、存在問題
一是種地主體流失,糧食生產勞動力匱乏。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規模外出轉移,從事農業生產的以中老年人群為主,吸收掌握農業科技能力較差,難以完成高強度生產活動,農業可持續發展難以保障。一位女性農民表示,“自己和丈夫年齡越來越大,本身也有疾病,種植糧食背背肩扛,我們身體吃不消了”。當前“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提種地”的情形十分突出,糧食安全面臨嚴峻的生產主體代際斷裂、青黃不接問題。某鄉鎮分管農業的干部感嘆,“農村缺少勞動力,留守人員大多年齡偏大,基礎條件好的高產農田勉強能守住口糧田,對于條件不好的山臺地,一些群眾都撂荒了。”某鎮一名村支書坦言,“年輕人都不愿種地,現在50歲以下的,在田里幾乎看不到了。”
二是種糧效益偏低,農民種地積極性受挫。受糧食生產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雙重擠壓、單產提升緩慢、工農收入差距較大等多重因素影響,農民種糧收益遠低于經濟作物,一些新型經營主體“非糧化”傾向比較明顯,農民種糧積極性普遍不高。某鄉鎮干部說,“人力、物資價格連年上漲,小麥、玉米等糧食價格雖每年不同幅度上漲,但與蘋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相比,種糧效益就比較低。”經走訪鄉村群眾了解,種糧成本逐年增加,種植小麥效益普遍不如玉米、玉米不如蘋果、蘋果不如蔬菜。以隴東地區為例,按正常年份測算,1畝地產小麥600斤,每斤約1.3元,除去種子、化肥、農藥、人力、機械等投入成本500元,每畝盈利約280元;玉米畝產1500斤,每斤1.2元,除去投入成本800元,每畝盈利約1000元;蘋果畝產4000斤,成本支出4000元,平均每斤2.2元(商品果3元、下撿1.3元、落果0.5元,每畝分別占比60%、30%、10%),畝均盈利4800元。種植一棚辣椒(400平方米)能產8000斤,每斤均價1.5元,除去成本3500元,每棚大概盈利8500元。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農民工月人均收入4432元。正如不少農民所言,“我們種地辛苦一年,還比不上人家在外打工一個月的收入。”
三是政策支持不夠,激勵保障作用有待加強。一些地方為保障糧食安全,采取分解指標、統一規劃、綜合考核等行政化手段倒逼糧食種植任務落實,而一些農民認為地是自己的,想種什么就種什么,什么掙錢就掙什么,對政府要求和指導有抵觸情緒,大部分耕地用來種植玉米等高產作物,由此很難保證完成小麥播種任務。一鄉鎮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反映“上面按照理論面積分解任務,鎮村兩級若完不成任務,會出現數據造假,承擔行政處罰后果,群眾也因任務攤派抵觸情緒大,長此下去矛盾會越來越大”。現有的補貼不足以彌補種糧農民因生產成本上漲而增加的支出,盡管農業保險覆蓋率不斷提升,但賠付比例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農民種糧參保意愿。正如一位農民所言,“種糧大戶面積大產量多,整體效益好,但普通農戶普遍只有幾畝地,每畝補貼幾十元,且程序麻煩、標準嚴苛,根本不頂用”。農業補貼政策大多與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相掛鉤,已不能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需要,比如,土地流轉和集約化經營后,部分擁有承包權的農戶雖不種地但享受著政策補貼,實際經營的種植大戶和合作社作為土地直接耕種者卻無法享受政策紅利。
…… 此處隱藏1397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