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2024研討發言:提升文化自信培育家國情懷》,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2024研討發言:提升文化自信培育家國情懷》。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石,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源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大學教育應該服務于國家戰略,人才培養應該滿足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需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新時代大學生的使命是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同時積極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要想完成這一使命,大學教育需要幫助學生開闊眼界、提升格局,培養其擔當精神,涵養其家國情懷。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可以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及中國文化的傳播這四個維度開展。
第一,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根。作為一種深層的文化心理密碼和重要的精神力量,“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是主體對共同體的一種認同,并促使其發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內涵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自古以來,在中國人心中家與國就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國之不存,家將焉附”,家與國休戚與共,個人命運與民族存亡息息相關。家是國之根本,國是家之主干;國是大家,家是小家,只有“大家”富強才有“小家”幸福。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家國情懷早已根植于中國人的內心深處,是中華民族最穩定的根基。培育新時代的大學生,一方面要讓他們放眼全球,學習和借鑒國外優秀文化,但另一方面不能數典忘祖,要教會他們批判性思考不同文化的異同,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了解中華民族的起源和發展,了解文化傳承的意義和價值,從內心深處認同和熱愛我們的文化和國家,進而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現在各門學科都在大力提倡課程思政,其目的之一也正是培養這種積極的人生觀,因為它最終會成為我們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
第二,在紅色革命文化中鑄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之一,被譽為“文明的搖籃”,悠悠歲月鑄就了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但這并不是我們文化的全部。我們黨領導人民經歷過長期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在紛繁復雜的斗爭過程中孕育了*精神、*精神、*精神等一系列寶貴的革命精神財富,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紅色革命文化,這正是黨和人民自身奮斗的真實記錄。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當代大學生,不應忘記也絕不能忘記正是革命文化為我們渡過一道道難關取得一個個勝利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持。在不同課程中,教師應善于結合本學科發展歷史,挖掘這些紅色文化元素,盡管時代背景不同,但這些不朽的紅色文化中孕育著家國情懷之魂,讓身處不同時代的青年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大義而貢獻畢生精力。當代大學生只有深刻領悟這些文化因子,才能讓其在內心生根,不斷滋養自己的身心,從而在新時代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凝聚力量。家國情懷在現代社會體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這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是這些優秀文化在當今社會的體現,它是一種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在機遇和挑戰面前,大學生首先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中心,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文化方向的深層要素。這些價值觀源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來源于我們身邊一個個平凡的人,一件件平凡的事。青年學生通過學習身邊這些人和事,會漸漸從內心涌起對家國的認同感,只有內心認同才能自覺踐行,才能夠潤物細無聲地影響大學生的日常行為,從典型人物和事跡中獲取力量,激勵自己不斷奮發前進。
…… 此處隱藏383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