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2024退役軍人工作經驗交流材料》,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2024退役軍人工作經驗交流材料》。
近年來,我縣緊緊圍繞“讓退役軍人獲得感成色更足”主線,著力構建“六紅”(紅色品牌、紅色教育、紅色陣地、紅色文化、紅色細胞、紅色服務)服務保障體系,激活退役軍人工作“紅色引擎”,推動了全縣退役軍人工作高質量發展。
一、整合力量資源,打造教育傳承的紅色矩陣
一是夯實“紅色陣地”“四梁八柱”。堅持“串珠成鏈”,升級了縣雙擁廣場、縣革命歷史展覽館,建成了全市首家縣級雙擁主題展館——傳承紅色基因雙擁館,設置了傳承紅色基因大講堂,規劃建設雙擁街,創新開展雙擁特色學校創建活動;完成了縣烈士陵園升級改造,實施了75座散葬烈士墓修繕工程;充分挖掘楊屯烈士陵園、琉璃寺戰斗紀念館、谷官屯暴動紀念館、北街“報國村”等紅色資源,著力打造覆蓋全縣的傳承紅色基因資源矩陣。
二是探索“紅色品牌”模式創新。創新推進“綠色退役軍人服務站+紅色教育基地”模式,堅持黨的“紅”、突出軍的“綠”、體現家的“暖”,把基層退役軍人服務站建設成集服務保障、紅色教育和榮譽展示于一體的退役軍人之家,強化了退役軍人服務站紅色教育和思想政治建設作用。目前,已經建成1個縣級傳承紅色基因雙擁館和6個鎮級、15個村級紅色教育基地,實現了縣、鎮、村各層級的全覆蓋,為打造“紅色品牌”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是彰顯“紅色傳承”英雄底色。聚焦“初心永遠、薪火相傳”主題,積極開展模擬烈士畫像、幫助烈士尋親與英烈文化進校園等系列活動,大力營造尊崇英烈、緬懷英烈、學習英烈、捍衛英烈的濃厚氛圍。琉璃寺鎮張洪珠、張曰平父子為徐廟烈士陵園守陵70余年,他們“信仰執著堅守、為英烈接續守護”的先進事跡,先后在《解放軍報》、《中國國防報》、《新聞聯播》、《中國雙擁》等媒體平臺報道,引起社會強烈反響。
二、賡續光榮傳統,營造尊重尊崇的濃厚氛圍
一是抓好紅色基因賡續傳承。在八一、春節等重大節日走訪慰問烈士遺屬、功臣模范,開展清明祭英烈、烈士公祭日公祭烈士、“最美”系列推選、“十好”新兵評選等活動,成立縣關愛退役軍人協會、縣雙擁志愿者協會,推進“千企萬店齊擁軍”,深入開展雙擁共建,擦亮紅色底色。
二是豐富紅色基因精神內涵。搶救式收集**革命戰爭歷史資料,留下珍貴的紅色記憶,采訪建國前和抗美援朝老兵130人,錄制視頻16部,收集資料300余篇。打造“看雙擁館、瞻紀念碑、祭烈士墓、聽紅色故事、觀紅色電影”的一站式紅色大課堂,通過影音資料、實物圖片、親身參與等形式,讓紅色基因深入人心。
三是講好紅色基因傳承故事。組建傳承紅色基因宣講團,由參戰一等功臣徐希芳擔任團長,深入到學校、社區、部隊等宣講軍魂傳承。組織了退役軍人系統宣講比賽、入伍新兵“役前第一課”、退役軍人“歸雁第一課”、中小學“開學第一課”等系列宣講活動。創新開展**縣雙擁特色學校創建暨紅色英烈文化“三進”(英模畫像進校園、紅色故事進課堂、英烈文化走進青少年)活動,讓紅色基因的種子生根發芽。挖掘提煉邢天棟、牛宗忠、徐希芳等先進事跡,用好紅色活化石。總結挖掘宣傳推介退役軍人典型,今年6月,我縣退役軍人曲志偉十米高橋縱身一躍、舍身救人事跡被20余家國家級、省級媒體報道,引發廣泛關注,受到市、縣領導批示肯定。
三、彰顯書畫特色,宣揚催人奮進的紅色文化
一是在“顏”上求特色。充分挖掘“中國書畫之鄉”資源優勢,探索“書畫+雙擁”模式,成立了36人的“擁軍書畫志愿人才庫”,建設了退役軍人書畫苑,精心設計書法喜報牌匾,將立功喜報與書法作品有機融合,增添了喜報顏值,既有軍人特色又有藝術韻味,讓尊重尊崇看得見。
…… 此處隱藏126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