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黨課講稿:新時代“楓橋經驗”——中國特色基層社會治理的經驗與探索》,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黨課講稿:新時代“楓橋經驗”——中國特色基層社會治理的經驗與探索》。
楓橋鎮位于浙江省諸暨市東北部,鎮域面積1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萬,轄29個行政村、2個社區,連續三次捧得全國綜治最高榮譽“長安杯”。楓橋鎮是“楓橋經驗”的最初發源地,是堅持發展“楓橋經驗”的最主要陣地,是傳播輻射“楓橋經驗”的最重要基地。
1963年11月,毛澤東同志作出批示“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近5年來,楓橋鎮勇立時代潮頭,打造“楓橋經驗”升級版,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層社會治理的典范。
一、“楓橋經驗”發展歷程及其在新時代面臨的挑戰
(一)“楓橋經驗”發展歷程回顧
“楓橋經驗”經歷了“管制—管理—治理”三個發展階段,目前正走向善治。從管制到管理再到治理,“楓橋經驗”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反映了我國基層社會治理領域深刻而廣泛的變革。
1.“楓橋經驗”形成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依靠群眾改造“四類分子”。新中國建立后,我國采用管制的方式,尤其對“四類分子”(地、富、反、壞)采用打壓、歧視的方式。楓橋的干部群眾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楓橋區的干部群眾與眾不同,在階級斗爭年代,也注重以人為本、分類評審,提倡“文斗”不要“武斗”,通過說理和教育的方式把“四類分子”改造成為社會主義新人。“楓橋經驗”由此得到毛澤東同志的批示肯定,并向全國推廣。“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楓橋區又率先為“四類分子”評審摘帽,調動最廣泛人員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新事業。此階段,“楓橋經驗”是全國改造“四類分子”的樣板。
2.“楓橋經驗”發展于改革開放新時期,發動群眾維護社會穩定。改革開放后,我國開始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同時,隨著社會大轉型、人口流動加劇,刑事犯罪持續高發,尤其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十分突出,社會治安問題變得日趨復雜。為維護社會穩定,我國采取比較剛性的社會管理手段。此階段,“楓橋經驗”緊緊依靠群眾,先后探索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平安建設和社會管理等經驗,有效確保了社會穩定、平安和諧,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此階段,“楓橋經驗”先后被譽為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典范、全國社會管理創新的楷模。
…… 此處隱藏10273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