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黨課講稿:經濟發展的中國道路》,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黨課講稿:經濟發展的中國道路》。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總結的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經驗中的重要一條便是堅持中國道路:“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黨在百年奮斗中始終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國實際的正確道路。”中國從一窮二白的農業大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突破百萬億元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一萬美元,達到上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克服了絕對貧困現象。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經濟發展的成功證明了中國共產黨人選擇的發展道路是正確的,表明不走西方國家的發展道路、不采用西方經濟模式,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發展中的大國同樣能夠取得經濟上的成功。
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之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濟建設成為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學論斷。改革開放初期更為重視通過改革來解放生產力,依靠改革激發企業活力和要素投入,在增長方式上突出一個“快”字。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城市化、工業化取得明顯進展。與此同時產生了環境污染、收入差距擴大、地區和部門之間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黨中央及時發現增長不等于發展,只是靠市場化改革不能完全解決發展問題。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的要求: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這是我們黨第一次提出增長方式轉變問題。自此以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問題受到了各方的關注。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業化道路,即“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路子”。這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體現。
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黨中央首次明確提出發展觀的概念。2007年,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做了明確的概括:“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根據科學發展觀,黨的十七大報告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關于“十二五”規劃的建議進一步明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一是將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二是將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三是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四是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
在經濟發展的實踐中由“快”字當頭轉變為“好”字當頭,突出又好又快。發展效果是明顯的,到2010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
進入新時代,支撐三十多年高速增長的增長要素已經得到了充分釋放,一方面我國進入上中等收入發展階段,另一方面潛在經濟增長率出現了下降的趨勢,能源、資源、環境的瓶頸約束正在成為增長的自然界限。在此背景下,持續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難以持續,轉向中高速增長不可避免。接受拉美一些國家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訓,中國找到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徑,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持續發展、更高水平發展是中等收入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經的階段”。基于經濟新常態及進入新時代后的發展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 此處隱藏6012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