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黨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黨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今天,我將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發表講話時,首次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可見,中華民族是實現中國夢的主語。如何理解中華民族這一概念,中華民族與各民族之間又是什么關系?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題,我們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三個方面展開講解,一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二是為什么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是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大論斷,指出“在各民族中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未來社會的組織形態將是一個“自由人聯合體”,建立“自由人聯合體”這個“真正的共同體”,實現全人類的最終解放和使每個人都獲得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未來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我們對“共同體”并不陌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很多共同體概念:人類命運共同體、地球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等,其中包括中華民族共同體。
如何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自秦漢時期起經過兩千多年綿延至今,盡管中間經歷過波折,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格局一直是歷史發展的主流。梁啟超在1902年發表的《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首次提出“中華民族”一詞,他在另一篇文章《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里提出“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中華民族作為客觀實在,是在數千年的漫長歷史過程中經過自在發展、由多民族匯聚而成。經過數千年歷史的洗禮,中華民族已發展成為共休戚、共榮辱、共命運、共存亡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歷史演進的這個特點,造就了我國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錯雜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
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擁有著幾千年延續不斷文明的歷史共同體,是56個民族共同構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
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歷史上形成的命運共同體、政治共同體、社會共同體、文化共同體,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層面最高的社會歸屬感、面向世界的文化歸屬感,是國家認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紐帶,是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石,是中華民族綿延不衰、永續發展的力量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5月提出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要論述后,同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進一步闡釋了相關問題,強調“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講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兩者辯證統一。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形象地說,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這段話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回答了開篇提出的一個問題:中華民族和各民族是什么關系。
…… 此處隱藏15803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