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研討發言:涵養新時代共產黨人的良好家風》,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研討發言:涵養新時代共產黨人的良好家風》。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才能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帶頭涵養優良家風,堅決做到“四不”。
不為家人謀“紅利”。公私分明,坦蕩做人,劃清公私界線,將公看作不可觸碰的“禁區”;嚴于律己,嚴待家人,牢牢關緊謀取私利的“方便”之門;牢記本色,不忘初心,樹立一心為公,一心為民的觀念,真正做到公權為公,公權為民。何叔衡寄語后人——“絕對不能為一身一家升官發財以愚懦子孫”;彭德懷教育侄子——“近水樓臺不得月”;李先念告誡子女——“你們誰要經商,打斷你們的腿”。這些家訓、家規,彰顯出共產黨人特有的風范風骨,成為后人寶貴的精神財富。湖南省機械廳原廳長林國悌之子林如海因受賄罪被判處無期徒刑后,在獄中發出這般感慨:“身居高職的父母,如果愛子女,就讓他們創造自己的生活。不要利用權力為其非法牟利,毀了自己也毀了家庭”,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好好深思。
不為特權開“綠燈”。在人前人后留下好名聲,是不少黨員干部的內心向往。回顧黨史,老一代共產黨人為我們黨員干部樹立了光輝榜樣。毛澤東有著名的“三原則”:戀親不為親徇私,念舊不為舊謀利,濟親不為親撐腰。周恩來專門制定了《十條家規》嚴格要求親屬。羅榮桓教育子女不能成為“八旗子弟”。陳云同志曾給家人定下了“三不準”家規:不準搭乘他的公務車,不準翻看、接觸他看的文件,子女不準隨便進出他的辦公室。陳云還特別向夫人于若木交代,要讓自己的子女從小就像普通家庭子女一樣生活和學習,不準搞任何的特殊化。焦裕祿的大女兒焦守鳳畢業后,想去一個好單位,焦裕祿教育她說,“你不能因為是縣委書記的女兒就高人一等,應該到艱苦的地方去鍛煉。”正是這些清正廉明的家風家訓,讓家人親屬在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中繼承優良品德,規范言行舉止。好名聲不會不請自來,黨員干部只有恪盡職守,看好手中的權,管好身邊的人,學習焦裕祿、楊善洲等先鋒模范,一心為民,立規立戒,對家人和身邊人嚴加管理和約束,才能培育好家風,錘煉好作風,留下好口碑。
不讓家風掛“空檔”。要把家風建設作為必修課,持之以恒抓下去。要正確用權,絕不能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當成為自己或家人謀取私利的工具,嚴格按照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要求,在家庭中,從小事做起,管好身邊人。不以小節無礙原諒自己,不以下不為例開脫自己,不以別人不知放縱自己。自覺做到慎交友,遠離不仁之人;去陋習,遠離不良之好;多節儉,遠離不義之財。培養子女勤儉節約、孝敬老人等家庭美德,教育子女走正道,講規矩;吹好廉潔守紀的“枕邊風”,建起抵御歪風邪氣的“防火墻”;古人講,“妻賢夫禍少,妻貪夫招罪”,夫妻間相互恩愛、相互支持,共筑好的家風。
不讓家風斷“薪火”。要繼承發揚我國優良傳統,立下家規家訓,崇尚簡樸的生活,執行嚴格的家規,用好家風培育子女好作風、塑造后人好品行。許多家訓傳承百年,升華為鄉規民約,甚至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尚德明理、克己秉公的《孔氏祖訓箴規》,王陽明“蒙以養正”的良知教育,紀曉嵐“守正規直”的詩書傳家……東漢“四知太守”楊震“性公廉、不受私謁”,始終以“清白吏”為座右銘,有人勸他為子孫置為家業,楊震堅決不肯,要讓后代成為“清白吏”子孫,把這個清名饋贈給他們。北宋包拯的家訓正文僅37字:“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其祖孫三代都沒有做過讓后人感到羞愧的事。注重禮義、詩書傳家是中國古代治家的好傳統。美好的家庭固然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但“家之興替,在于禮義,不在于富貴貧賤”。對子女的真正關愛是樹德育人,留下家人受用不盡、社會皆得共享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每個黨員干部應該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嚴于律己,清白為官,清正做人,為后人樹立典范,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