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匯報》,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匯報》。
近年來,**市牢牢把握這一總基調,以“傳承紅色基因,建功紅都**”為主題,聚焦薄弱環節,加大固本力度,創新工作思路,推動農村基層黨建持續提升,全面過硬,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一、實施三大工程,建強基層組織。一是實施“頭雁”工程。堅持把選優配強村級帶頭人隊伍作為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首要任務,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堅持高線選人、下深水選人,新一屆村“兩委”班子成員平均年齡較上屆降低4歲,四類人員占比達到85%,“一肩挑”占比99%,為鄉村振興打造了一支結構合理,適應發展需求的頭雁隊伍。二是實施夯基工程。制定下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的通知》,全面規范了村級黨組織活動場所版牌制度懸掛和黨建資料的歸檔整理。以支部一卡通為抓手,出臺了《進一步嚴肅黨的組織生活加強黨員日常教育管理的通知》,使組織生活更嚴肅,黨員教育管理更嚴格,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明顯增強。三是實施提質工程。建立市委常委和黨(工)委書記聯系基層黨支部工作機制,市、鎮、村三級聯動,累計捆綁投資600余萬元,改造提升活動陣地36個,高標準新打造石家川、王家灣、黃米山等54個示范點,創建省市標準化示范村29個,實現了點強、線優、面亮,集中整頓軟弱渙散村級黨組織53個,188個村黨組織實現了動態達標。
二、創新三項機制,激發干部活力。一是創新學習機制。先后挖掘、打造了**革命烈士紀念館、李家岔鎮東方紅村紅色記憶、玉家灣鎮賀家灣村紅色夢想等10個黨性教育基地,方便黨員就近接受教育、就近開展學習。探索推行了“晝耕夜讀”“網絡共享”等學習機制,學習的時效性和針對性顯著增強。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建立了“四項辦實事”機制,創新開展“百名領導下基層、千件實事暖民心”主題活動,“我是黨員我帶頭”蔚然成風。二是創新管理機制。堅持嚴管厚愛并重,先后三次修訂完善駐村人員考核管理辦法。在鄉鎮換屆中,擇優選拔25名事業干部、第一書記進入黨政班子,樹立起鮮明的選人用人導向。在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中建立“年初大會承諾,年終大會履諾”考核評價機制,有效激發了干事創業活力。三是創新倒逼機制。制定《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重點任務及分工方案》,在電視臺開設“黨委書記談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專欄。先后召開全市基層黨建重點任務觀摩推進會、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現場觀摩推進會,全市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現場觀摩推進會,倒逼鄉村兩級書記扛重任,抓落實。
三、開展三項行動,助力鄉村振興。一是培育鄉土人才。堅持引育并重、強化服務,構建起了較為完善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激勵機制。年均投入各項經費600多萬元,大力實施“瓦窯堡英才計劃”,評選“瓦窯堡英才”13名,趙雪紅、郭栓成榮獲“圣地英才”稱號,培育路寶櫻桃栽培、王張虎山地葡萄、李興如畜牧獸醫等7個本土人才工作站。建成人才振興助推鄉村振興示范點15個,使鄉土人才成為鄉村振興路上的“動力源”。二是壯大集體經濟。立足實際、因村施策,在安定鎮中山川建立聯村黨總支,四村聯動、整合資源、抱團發展村集體經濟。依托**市蠶桑開發總公司,建立**市重耳川蠶桑產業帶,發展桑園5412畝,成立養蠶專業合作社5個,建設標準化蠶棚132座,為發展村集體經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目前,全市188個村成功“清零”,收入500萬元以上的村1個,收入100萬元-500萬元的村6個,收入50萬元-100萬元的村8個。三是強化基層治理。健全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現代鄉村治理體系,采取試點先行,確定了安定鎮為抓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試點鎮。推行網格化管理,落實防范和整治“村霸”長效機制,規范了紅白理事會、集體經濟合作社等群眾組織運行,全面加強了黨對基層治理的領導,使黨旗在基層治理一線高高飄揚。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dow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