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20241117:巧用“剝皮法” 改出好稿子》,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20241117:巧用“剝皮法” 改出好稿子》。
巧用“剝皮法” 改出好稿子
【核心觀點】
解決寫文章疊床架屋、結構復雜、內容繁冗的問題,最簡單實用的方法是剝皮見瓤、去殼見核。“剝皮法”至少有三個好處:一是剝掉一層皮,秀出好身材;二是剝掉一層皮,亮出好觀點。三是剝掉一層皮,曬出好內容。
所謂“剝皮法”,也可稱為“去殼法”,就是在文稿寫作中,像剝桔子、剝花生乃至剝竹筍一樣,把包在外面的皮或殼去掉,讓果肉、筍心這些最有價值的部分清晰呈現。
關于這種方法,我之前多次講過。比如,在之前文章中,我這樣寫道:
做包子也好,做餃子也好,皮要薄,餡要足,否則就不好吃。有的人寫文章,開頭部分交代過多、過門太長,“芝麻大的核,西瓜大的殼”,咬三口都見不著肉。還有的人習慣于“大點套小點”, 一層又一層,包裝很漂亮,內容物卻少得可憐。比如,講形勢就從國際寫到國內,從中央寫到地方,從省里、市里一路寫到縣里、鄉里,終于見著“肉”的時候,外面的“皮”已經足足有好幾千字了。又如,談意義的時候,先寫這個領導怎么說,再寫那個領導如何講,最后才有幾句自己的話,不痛也不癢。
解決這類問題,最簡單實用的方法就是剝皮見瓤、去殼見核——想方設法把外面的皮剝開、把多余的殼去掉,讓主要內容躍然眼前、核心觀點一目了然。如果原稿采用的是架子大、層次多的塊狀結構,那就改為層次相對簡潔的條式結構。比如,原文分三大塊來寫,重點是第二塊,每一塊都有好幾條,有的大條之下還有小條,疊床架屋,枝蔓太多,篇幅下不來。那么,我們就可以對第一塊進行剝皮或去殼式的處理——去掉分級標題這一層層殼,只保留其中的干貨,寫得簡潔、概要一些,放在全文的導語部分;對第三塊也作同樣處理,用作結尾。這樣,第二塊就可以去掉一級標題,把二級標題升級為一級標題,層次減少了,篇幅也下來了。(注:略有修改)
這樣的修改方法和其中的道理,上面兩段話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但之前那一課,出于控制篇幅的考慮,我并沒有舉例子。最近,恰巧碰到了兩個例子,很有典型性、代表性。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之前寫的那兩段話,特地再開一課,用實例說話,以方便機關文稿寫作經驗不足者更好地理解和運用。
第一個例子,是我在一次研討會上的講話。這個會議的主題,是“‘黨建+網格化’管理在疫情防控中的實戰運用”。會前,一位年輕同事主動作為,幫我代擬了一篇講話稿,提綱如下:
…… 此處隱藏9924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dow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