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
各位老師,同學們,同志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大論斷,闡釋了其內涵、意義。同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這為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習概論”課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新增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重大原創論斷,必須充分運用“習概論”課主渠道,實現將其系統性、全面性進課堂進頭腦。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習概論”課教學的理論內涵
首先要深刻厘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內涵,在此基礎上,探索其轉化為教學體系的核心要義。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內涵。從構成來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復合性詞語,由“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意識”這幾個詞語復合而成。“中華民族”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近代學者梁啟超提出來的。1901年,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1905年,梁啟超又寫了《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從歷史演變的角度重點分析了中國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得出“中華民族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的結論。也就是說,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交往、相互交織,形成了“中華民族”。梁啟超對“中華民族”內涵的界定,開創了中華民族大家庭構建的新起點。“共同體”一詞是近幾年的熱門詞匯,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個領域都用到“共同體”,其英文譯作“Community”,可以理解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通俗地講就是各民族命運相連,誰也離不開誰。而“鑄牢”一詞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中的使用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首次提出時,習近平總書記使用的是“牢固樹立”,之后發展成“打牢”“積極培育”,最終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這一變化發展,我們可以看出,“鑄牢”一詞表現的程度和力度相對是最深的,這也反映了我們黨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斷加深。最后,“意識”一詞相對來說較為熟悉,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表現為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這意味著要從意識形態建設的角度形成正確的認同感、歸屬感。當然,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理解并不只是這幾個詞匯的簡單相加,而是內涵上的有機融合。概括地講,其基本內涵就是:“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建設偉大祖國,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 此處隱藏4367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