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講稿:上好“必修課” 營造良好家風》,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講稿:上好“必修課” 營造良好家風》。
一、“家風”釋意
(一)語詞溯源
家風一詞,最早見于西晉文學家潘岳的作品中。西晉文學家夏侯湛,將《詩經》中有目無文的六篇“笙詩”,補綴以成《周詩》,并給潘岳看。潘岳認為:這些詩篇不僅溫文爾雅,而且可以看到孝悌的本性。為與友人唱和,潘岳因此寫作了《家風詩》,自述家族風尚:“綰發(fā)綰發(fā),發(fā)亦鬢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專靡有,受之父母。鳴鶴匪和,析薪弗荷。隱憂孔疚,‘我’堂靡構。義方既訓,家道穎穎。豈敢荒寧,一日三省。”在該詩中,作者并沒有具體描述自家家世,而是通過歌頌祖德、稱美自己的家族傳統(tǒng)以自我勉勵。
“家風”又稱門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即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家風是一個家庭長期培育形成的一種文化和道德氛圍,有一種強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倫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體現(xiàn),是給家中后人樹立的價值準則。
家風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約束其成員,又能促使家庭成員在一種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的氛圍中不斷發(fā)展。
家風,是建立在中華文化之根上的集體認同,是每個個體成長的精神足?。患绎L,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xiàn)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家風對家族的傳承,民族的發(fā)展都起到重要影響。
(二)新時代家風形成過程
20世紀早期,《新青年》的創(chuàng)辦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端,這場運動持續(xù)近8年,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這場運動由一群受過西方教育的學者發(fā)起,并在思想上迅速分裂成兩派:一派是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革命派,宣揚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一派是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反對馬克思主義,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盡管這場運動在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繼承方面存在形式主義和狹隘性,但其形成的社會思潮影響深遠。
新文化運動之后,中國家風建立的基礎發(fā)生了變化,從原有的以儒家文化、中國古代為人處世之道為基礎,變成了以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馬克思主義、西方教育學為基礎,其表現(xiàn)形式主要是書信或文稿。
新時代家風分為兩類:一類以梁啟超、傅雷等著名學者為代表,一類以中國共產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各個時代的優(yōu)秀共產黨人為代表。
…… 此處隱藏14435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