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黨課: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推進“第二個結合”的實踐探索及啟示》,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黨課: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推進“第二個結合”的實踐探索及啟示》。
總結和學習延安時期黨的歷史經驗,對于新時代深刻把握和推進“第二個結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重要指導借鑒意義。
一、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推進“第二個結合”的實踐探索
1.目標設立:回答“中國向何處去”的時代課題。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中國向何處去”的重大命題,認識到需要建立起文明先進的中國,從而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第一,打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形態。毛澤東指出,彼時中國階段性的革命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必須堅持以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為領導,革除傳統文化中的反動部分,在思想文化領域推進社會形態的革新。第二,批駁非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潮。面對國內存在的不少反對曲解馬克思主義、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聲音,以及黨內存在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問題,毛澤東指出,應用馬克思主義批判地總結歷史文化,與此同時按照中國的特點應用馬克思主義。第三,發揮統一戰線的凝聚力量。毛澤東非常重視黨員干部學習歷史文化,并鼓勵先進知識分子研究民族史,以此凝聚民心。張聞天也認為馬克思主義要求認識中國歷史文化的傳統與特點,他指出“對于動員全國最大多數的人民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必定有很大的幫助。”改造與利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維護團結抗戰的局面、爭取抗日戰爭全面勝利具有重要意義。
2.樣態創新:彰顯新文化的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新文化應是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具有民族特點的、民族形式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成果,具有民族性、科學性和大眾性。第一,新文化的民族性。毛澤東指出,新文化不應是割斷歷史的文化,既要建立起同其他進步文化的相互吸收、相互發展關系,又要注重與中華民族的特性相結合。整風運動期間,毛澤東批評了部分黨員干部“言必稱希臘”的作風,號召全黨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歷史文化,更加深入地認識和解決革命實際問題。第二,新文化的科學性。黨中央開展了系統性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傳播工作,成立馬克思列寧主義學院,并出版了黨報黨刊、學習材料、領導人著述、社論文章、歷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學類著作等出版物。第三,新文化的大眾性。黨中央開展掃盲識字運動,利用傳統經典作品讓人民群眾理解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和黨的政策方針,增強了人民群眾的政治覺悟和革命熱情。建立多樣化的文化社團組織,改造和利用深受人民喜愛的傳統文化形式,這一時期出現了眾多刻畫革命抗戰和人民勞動生產生活面貌的詩歌、小說、戲劇等文藝作品。
…… 此處隱藏5226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dow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