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黔江區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工作匯報》,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黔江區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工作匯報》。
黔江區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工作匯報
黔江區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工作匯報
重慶市農經站:
我區現行建制30個鄉鎮、230個村、1498個居民小組。分別比區劃調整前減少20個、288個和2099個。
一、管理現狀
目前,全區有鄉鎮專職農經干部30個,其中25個掛靠鄉鎮農業技術綜合服務站,5個指靠鄉鎮經濟發展辦。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業稅及其附加,全部由鄉鎮財政所統管,多數鄉鎮對屬集體的附加部分,設有專帳專戶;少數鄉鎮納入一統收統支。財政轉移支付、補助等,全部由鄉鎮財政所管理,故無會計委派可言。對村級“一事一議”資金,基本上是村級自主管理,接受鄉鎮審計監督。因此,本區的農村集體財務管理狀況,可以用六句話概括:新帳:來龍去脈清晰,開支使用合理,管理有待規范;舊帳:體制變革脫節,交接手續無據,問題成堆難理。
二、主要問題
在行政體制的重大變革中,一些部門受到沖擊在所難免。特別是處于社會弱質狀態的農經管理體系,必然首當其沖。
1、舊制度打亂,新制度滯后。自2000年以來,我區經歷了區縣合并、行政區劃調整、撤區并鄉擴村組等重大改革步伐。先是區、縣兩級合并,后是撤區并鄉擴村、組,當時,各級從業人員思想動蕩不安,何去何從一片茫然,故使整個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工作受到沖擊。如當時已開展起來的農村集體資產產權登記、集體債權債務清理等,通通搞成“半拉子”工程。特別是在行政區劃調整中,為了確保農村形勢穩定,使基層政權不致出現歷史真空。黨委、政府班子公布后,就立即上任,來不及離任審計。致使2000余萬元的農村集體債權“石沉大海”。其中農民個人拖欠800余萬元,鄉鎮財政上清下不清挪用1500余萬元。現在鄉鎮政府已撤,機構不在,人不見,誰也不負責任;農民所欠不得強制追收尾欠。對此,基本上無管理制度可建。
2、機構被更換,人員調崗位。全區30個鄉鎮,均未成立獨立的農經管理站,從業人員只有9個是學財務管理的,其余21個都是外單位調入的非專業人員。不僅對農村集體財務管理一竅不通,連基本的農村經濟統計更是“抹不著北”。在村級都是文書代管,無一村配專職會計。
3、村財更模糊,屆屆不清楚。擴村并組后,村、組干部大換班。在財務問題上,原任干部默不出聲,新任干部家底不清。不僅如此,有的村、組調整后,新任干部連邊界在哪里都搞不清楚,更莫談債權債務。過去是一個村內有幾個不同所有制的集體經濟組織,現在一個組內都有多個不同所有制的合作經濟組織。客觀上存在資源占有多少、生產條件優劣、債權債務輕重等矛盾。一旦開展“一事一議”的公益事業建設,問題和矛盾就暴露出來,條件好的就不愿出錢出力幫助條件差的。更為突出的是,原任干部財務交接無據,繼任干部無法理清。如沙壩鄉十字村因修鐵路損毀機耕道所賠錢800余元,原任干部徐永成領去拒不交出,其理由是還有某些干部將集體山平塘、保管室賣了的錢也沒交出。而現任村、組干部又不知來龍去脈,故成難題一直處理不下去,群眾對此意見紛紛,說干部“無能”。類似事件在農村隨處可見。更為典型的是,全區不少地方農村集體山平塘迫賣后,被當時的縣水電局作為水利發展基金收去,長期以來既不計息,也不公布帳目。沙壩麥東村農民提出,“此錢不退還我們,就拒交農業稅”。然現在鄉、村干部多是年青人或外地調入的,對這些“歷史爛帳”無從著手清理,只好“避開矛盾”。長此以往終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且影響農村形勢的穩定。
三、整改措施
共2頁,當前第1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