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2024董事長關于全球疫情下的糧食安全危機應對報告(集團公司)》,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2024董事長關于全球疫情下的糧食安全危機應對報告(集團公司)》。
自古至今,糧食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產品。在中國,糧食不單單是經濟問題,還是政治問題;在國際社會,糧食是比石油更強大的政治武器,糧食是治國安邦的基礎,是穩定時局的利器。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是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肩負的共同職責。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糧食問題,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糧食安全在不同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內涵。進入新時代以來,糧食安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糧食安全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與目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1.國內糧食供需形勢
我國糧食安全正面臨多重挑戰:資源與環境約束,耕地保護形勢嚴峻,保證18億畝耕地紅線面臨挑戰。*年末全國耕地面積20.23億畝,人均耕地面積1.46畝,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資源短缺,干旱威脅嚴重。我國是嚴重缺水的國家,2018年,我國每人每年的水資源量是1972立方米,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污染、土壤污染影響糧食的有效供給能力。糧食需求剛性增長,人口基數大,根據國務院《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30年)》,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4.5億左右,按照人均年消費糧食500千克(廣義糧食消費量)計算,中國年需生產糧食7.25億噸;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2018年5月發布的《2018年版世界城鎮化展望》,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總量將增加25億,其中中國將增加2.55億。這意味著我國將有2.55億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鎮,從糧食的生產者變成糧食的消費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善,飼料用糧需求越來越大;糧食產業經濟的發展,糧食的工業用途不斷擴展,生物能源、燃料乙醇、化工產品等對糧食的需求將大幅增加。糧食能源化、金融化趨勢增加了全球糧食供求的不穩定性和糧食價格形成機制的復雜性,加劇了糧價波動,使得新時代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外部不確定性明顯增強。
面對波譎云詭、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及新冠疫情肆虐的局勢,我國糧食安全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如何防范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為此,筆者通過回顧從古至今中國糧食安全,從農田到餐桌的大寫照,從國內到國際的大觀察,從戰略到路徑的大梳理,從理論到實踐的大總結,用歷史思維、系統思維、辯證思維、戰略思維、底線思維,將糧食安全置于國民經濟發展全局和全球糧食安全視野之中,對中國糧食安全進行系統性的新思考,并提出了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五力”模型,即資源支撐力:糧食安全與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統籌推進;農業生產力:糧食安全與工業化及三農問題相互驅動;改革創新力:糧食安全與市場改革協調一致;國家調控力:糧食安全與宏觀調控相互支撐;國際競爭力:糧食安全與國際話語權共同提升(圖1)(以下簡稱“五力”)。“五力”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并產生協同效應,實現保障糧食安全與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共贏。
中國糧食安全“五力”,是中國糧食安全戰略調整必備的五種關鍵力量,其本質就是把握好國民經濟發展中與糧食安全相關的五個關鍵要素,并協調好其關系。特別是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和工業化與糧食安全的關系,這是與“三農”問題聯系在一起的。在某種意義上,糧食安全與“三農”問題的解決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因此,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應與“三農”問題統籌考慮,相互協調。
“五力”模型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運行特點、基本內涵及中儲糧的實踐如下:
2.“五力”模型的指導思想
…… 此處隱藏11270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