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一個資深筆桿子的寫作感悟!》,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一個資深筆桿子的寫作感悟!》。
河北省政研室過去曾流傳這樣一句順口溜:“研究室、體改辦,拎個破包到處轉,厚著臉皮蹭頓飯,寫成文章沒人看。”還想說下“推敲”一詞的來歷。唐朝詩人賈島有“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詩句。開始,他寫的是“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寫成之后一直猶豫不決,到底“推”和“敲”誰更準確呢?一晃三年,他卻在琢磨、思考,最后才決定用“敲”,這就是“推敲”一詞的來歷。讀起這首詩的修改經歷,賈島酸楚良多:“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曹雪芹在回顧《紅樓夢》創作的艱辛歷程時也感嘆“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兩種情況,兩種境界。我想說以下幾層意思:
針對上述說法,我們不過多評論,我想說的是,寫作不是小事情。我們在政府辦工作,寫作“姓公”不“姓私”。既然“姓公”,就不是個人的事情。我們寫作代表的是“公事”,我所知道還沒有哪些工作像寫作這樣能變成領導意志、全縣意志,看似一個匯報、發言或講話,實際具有權威性、指令性,實際影響一個地方整體發展。如果站在這個高度,寫作就不是小事,特別是全縣性工作講話包括副縣長們的講話等,是全年的遵循,幾十萬人要為之而努力,為此付出心血汗水,真不是小事。有位前人總結說,文章有“三論”:
一是經國之大業。“兩桿子”:槍桿子和筆桿子。戰爭年代靠“槍桿子”,和平年代靠“筆桿子”。治國安邦平天下,靠的是文治武功。《論語》云:一言可興邦。俗語言,半部《論語》治天下。
二是領導之基業。當領導,就預示著離不開文章,哪個領導不講話、不作報告、不匯報。
三是秘書之主業。秘書有三事:辦文辦會辦事,辦文是第一位的。我們的“工種”是寫作,寫作就是我們的飯碗和本職。再者,追本溯源,一切工作干到最后,都是文字。
有句話叫:讀書不虧人。實際上,寫作也不虧人。(鄉鎮和部門例子:全縣各鄉鎮、各單位辦公室主任是鄉鎮和單位的寫手,進步最快,沒有不提拔的。但他們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一手拿話機,一手拿鋼筆;辦公室走出去的例子很多,沒有放空的。省市各級也是這樣。)不一樣的是,各鄉鎮和單位辦公室主任是“單干”,政府辦或縣委辦等是“群居”。
寫作人員俗稱“筆桿子”。一般來說,寫作人員都具備有良好的政治品格、較高的政策水平、縝密的思維方式、扎實的知識儲備和良好的文字功底。他們能具備這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寫作鍛煉,進行長期積累,成就了這些儲備,使之具備了這些素質。(當然,不是說不從事寫作的人就不具備這些素質,實際上大家或多或少都在從事寫作。)這就是寫作的力量!沒有從事寫作就沒有這么快的成長。有句話叫“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機會來了,你就上去了。
自從你選擇了辦公室,你的人生就與寫作結下了緣(怨)。不是想不想,而是你的職責所在。社會上有種說法,選一個好的寫作人員比選一個鄉鎮長難,(剛分配進機關的碩士、博士、博士后也不一定能寫好),這話不一定正確,但說明寫作人員是稀缺資源。有句話叫“物以稀為貴”。如果你轉變觀念,把寫作作為人生出彩的機會,而不是把它當成苦與累的代名詞,你就有不一樣的成長!誰對寫作看得透、看得遠、看出色彩,誰就有出人頭地的機會,誰也就是大家心目中“最可愛的人”。需要提醒年輕同志的是,在寫作這條路上,一些同志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有的同志感慨,寫材料寫了多年,還是寫不成塊。對此,想說幾點:
一天共24小時,一年大約8760小時。一天上班8個小時,工作時間是2920小時。加上加班,除去睡覺和其他事務,一年用于寫作在3000-4000小時。1萬小時就是3年,也就是說3年出道。
這個“修煉”就是要下“六個苦功”:多學多讀(儲備充足資料);多思多問(學會思考與聯系);多抄多記(經典詞句段你記了多少);多寫多練(不下水學不會“游泳”);多改多悟(主題是否扣緊、框架是否合理、內容是否遺漏、重點是否突出、文字是否準確);多熬多成(熬得住,出眾;熬不住,出局。熬是寫材料的基本功。有句話講:“錦繡文章,字里行間展才智;筆墨人生,嘔心瀝血見精神”。嘔心瀝血,道出了寫材料之付出,也說明了多熬多成。)
3、如果你沒有下到這六個功夫,就還沒有出道,那就要再繼續修煉。延長修煉既浪費時間,又耽誤個人進步。所以,希望年輕同志,既然跳不出、甩不掉,那就橫刀立馬,下定決心,早修煉早出道,早出道早成長。絕大多數人與人之間沒有多大差別,差別在于你的態度、你的行動。傳奇才女王小平在她所著的《本領的恐慌》中這樣寫道:人的肉體沒什么差別,差別就在“思想”,不管多大個頭、不管長相美丑,組成身體的就都是幾十種化學元素。如果提純分離出來制成日用品,不過7塊肥皂(脂肪)、22盒火柴(磷)、1根釘子(鐵)、20磅焦炭、一小匙硫磺、一英兩有色金屬和可刷一間房子的石灰……
文章的結構是有邏輯和“輩分”之分的。邏輯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大有小。爺字輩為大(當然老爺更大)、兒子輩次之、孫子輩為小。爺不脅孫在寫材料上行不通。文章的架構好比“金字塔”:“一級標題”管“二級標題”,“二級標題”管“三級標題”,“三級標題”管“四級標題”······。各級標題要相互支撐,相互印證,能“拎”得起來。能不能“拎”起來,是邏輯是否嚴謹的重要標志,是結構是否合理的重要特征。不論是板塊結構、串珠結構,架構都遵從這個規律(舉例《政府工作報告》或縣委經濟工作會講話)。
要完成一篇文章,要經過哪幾個步驟。在這里用“建房子”來說明,可以歸結為“四步工作法”:…… 此處隱藏11166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
《一個資深筆桿子的寫作感悟!.docx》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