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黨建引領特色產業發展交流材料》,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黨建引領特色產業發展交流材料》。
近年來,**縣以“支部有作為、黨員起作用、群眾得實惠、集體增收入”為目標導向,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引領帶動作用,發展壯大綠色特色產業,推動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實現村級集體經濟與農戶雙增收。
一、夯實黨建根基,增強支部“凝聚力”。一是強化基層組織建設。堅持“黨建引領、產業富民”思路,全力推行“黨建+”模式,深入推進黨建、產業融合,將基層組織、黨員能人、示范基地、技術服務隊等納入統籌調度,讓黨建產業融合發展,突顯組織、黨員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推動村黨組織“上產業鏈、進合作社、入農業基地”,使黨組織成為引領產業發展的“火車頭”。目前,全縣63個村集體領辦合作社109個(其中:省級示范社8個、州級示范社7個),合作社建有聯合黨委1個、黨支部107個、黨小組1個。二是培育產業融合主體。將黨支部政治引領、合作社抱團發展、群眾能動作用有效融合,激發合作社產業發展活力,不斷探索優化“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發展模式,全力以赴持續做大做優做強“1258”主導產業。突出“景村”黨建引領,探索以企帶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贏的“村企共建”模式,依托藍夢谷4A級景區、瑤韻河壩3A級景區、藥谷江村3A級景區、烏羊麻苗寨3A級景區、夏同龢狀元文化產業園等做優產業,推進農文旅一體化深度融合發展。三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以自營、出租承包等發展模式,與農戶建立經濟利益共同體,村集體以資金、資產、資源入股,農戶以勞動力、土地、資金等入股,推行股份合作、規模經營、聯動發展,優化農村生產要素配置。探索建立“合作社盈余利益分配機制”和“村干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獎勵機制”,10個村先后兌現2023年度村干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獎勵。
二、做強產業鏈條,激發振興“內生力”。一是推行“產業聯動”壯大集體經濟。堅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科學確定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主導產業、組織形式和發展規模,形成“互聯網+公司+合作社+農戶”的一條龍經營模式,帶領農戶實行科技種植,實現產業發展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發展,形成集科研、育苗、種植、精深加工等為一體的產業鏈,帶動農戶以入股分紅或務工的方式實現增收致富。2023年底,全縣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868萬元,人均收入達10217元。二是探索“片區互動”增強發展實力。采取“產業聯營、基地聯建”“村村聯建、產業聯建”方式,推動產業發展由分散化向集約化、由微小化向規模化發展,實現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項目,推動村集體經濟穩步增收。杏山街道青山、小堡、靛沖3個村組建聯合黨委,捆綁3個村合作社建立合作聯社,建成靛沖“山春園”、青山堡千畝藍莓園和小堡蔬菜壩區等7個產業基地,推動3個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均達20萬元以上、脫貧戶戶均年增收3000余元左右。壩芒鄉水城村與鄰村壩河村聯合建成5000畝(其中:水城村2949畝)全縣最大的壩區蔬菜產業基地,推動村集體經濟增收30余萬元,利益聯結已脫貧戶70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三是推廣“家庭農場”促農增收。堅持以黨建引領,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支持、指導服務等途徑,大力培育發展家庭農場,通過推廣“家庭農場+農戶”發展模式,建立“三珍牧業”“頓頓香”蔬菜種植基地等家庭農場,通過吸納農戶到基地務工,帶動農戶發展產業增收致富。2023年全縣創辦家庭農場206個,預計收益4702萬元。
三、釋放人才效應,激活發展“源動力”。一是聚焦人才引領產業。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堅持以一線實績選人用人為導向,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通過換屆選舉,從本村創業致富能人黨員中選、從在外優秀人才隊伍中請等多種方式,選拔敢擔當、能帶富的村黨組織書記擔任村合作社負責人。二是聚焦產業集聚人才。深化黨員“一諾三亮”活動,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主動吸納農村致富能手、種養殖大戶、“田專家”、“土秀才”等鄉賢人才加入合作社,把農村能人黨員齊聚到合作社,示范帶動群眾參與合作社發展,深入實施“金種子”帶富計劃和農村經紀人“雙聯雙培三帶”工作計劃,充分發揮農村能人黨員的“傳、幫、帶”作用,示范帶動群眾參與合作社發展。目前,全縣“金種子”黨員215戶,帶動1176戶農戶就業。三是聚焦產才融合發展。發揮以合作社為平臺,探索能人引領、自主經營、群眾承包和分產統銷的經營模式,與農民抱團發展,把過去農民單打獨斗變為抱團致富。同時,強化“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社會治理機制,健全為民服務事項,通過340個“寨管委”調動村民自治管理,抓實抓細抓好產業政策宣傳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