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寫材料也要讓讀者“嘗三鮮”》,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寫材料也要讓讀者“嘗三鮮”》。
在我國民間,歷來有立夏之日嘗三鮮的習慣。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夏天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告別春天、迎來夏天。立夏過后,氣溫開始明顯升高,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生長旺季,各種“海、陸、空”應時鮮菜競相上市,可以讓很多“吃貨”大飽口福。比如,江南地區有用雞肉、火腿、海參熬制的三鮮湯,廣東有用雞肉絲+冬菇絲+韭菜絲作為主料的三鮮伊面,北方有用多種食材剁碎調和作餡的三鮮餃子(用蝦仁、豬肉、韭菜搭配作餡的“肉三鮮”,用韭菜、雞蛋、蝦皮搭配作餡的“素三鮮”);老南京把莧菜、蠶豆、蒜苗(另一說是蠶豆、莧菜、黃瓜)稱為“地三鮮”,把鰣魚、白蝦、茭兒菜稱為“水三鮮”,把枇杷、櫻桃、楊梅稱為“樹三鮮”,等等。總之,各地物產不同,嘗三鮮的版本也各不相同。
我覺得,我們寫文章、做材料也要讓讀者嘗三鮮。不過,此三鮮非彼三鮮,指的是觀點鮮明、標題鮮亮、素材和語言鮮活。
鮮,固然有鮮艷、鮮美、鮮嫩之意,在這里主要是指新鮮。怎樣才叫新鮮?一般指符合時令、剛剛采摘或生產的。引申開來,沒有或者很少有人見過聽過品嘗過的,也可以稱為新鮮。我們寫機關文稿,不僅思維、角度、結構、寫法等方面需要創新,這是大一些的創新,僅就內容來說,觀點、素材、語言,思路、做法、舉措,總要有點兒新東西、新鮮貨才好,正所謂“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如果寫法都是“老一套”,內容都是“老皇歷”,觀點都是“老調調”,讀者看了不說倒胃口,起碼興趣是不濃的。下面,我著重從寫材料的角度,聚焦觀點、標題、素材、語言來談一談“鮮”的問題。
——觀點鮮明。早在1958年1月,毛澤東就在《工作方法六十條》中指出:“文章和文件都應當具有這樣三種性質: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其中,鮮明性是排在第二位的。毛澤東還進一步指出:“準確性屬于概念、判斷和推理問題,這些都是邏輯問題。鮮明性和生動性,除了邏輯問題以外,還有詞章問題。”
…… 此處隱藏4179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