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2024紅色基因傳承創新示范區建設工作匯報》,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2024紅色基因傳承創新示范區建設工作匯報》。
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建設全國紅色基因傳承創新示范區為目標,推動紅色名村建設和“百紅”(創建百個紅色名村,遴選百件紅色文物、百個紅色故事、百件紅色文藝作品、百堂優秀紅色黨課,培養百名紅色小導游等)工程創建,著力深化黨的制度建設改革,堅持“六有”標準、開展“六紅”活動、建設“六個模范”,大力推進紅色名村建設,推動黨的建設與紅色基因傳承深度融合,奮力打造全國紅色基因傳承創新示范區。
一、堅持“六個有”,破解“標準不一”難題。圍繞重要革命舊址、重要革命事件、重要革命人物和重要革命活動,深入挖掘保護利用革命舊居舊址和珍貴文物,按照“六有”標準,推進建設紅色名村。一是有建設規劃。堅持規劃先行,實行一村一規劃,聘請專業團隊,對每個點的村莊建設、舊址修復、歷史文化傳承、產業發展、集體經濟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規劃,并對規劃進行評審和公示,系統謀劃紅色名村建設。二是有紅色主題。按照“一村一主題”思路,組織黨校、史志研究室、博物館等部門,根據史實確定主題定位,使每個村都能成為紅色精神傳承地、紅色教育示范地。比如沙洲壩村確定為“紅井圣地”,武陽村確定為“模范武陽”,大柏地村確定為“最有榮譽之戰大柏地”。三是有紅色陣地。在全力修繕保護舊居舊址和革命文物的基礎上,每一個紅色名村配套建設紅色書屋、紅色影院、紅歌小舞臺、紅色長廊等,筑牢紅色陣地。四是有精品課程。立足本地紅色歷史,深挖紅色名村革命事件、革命人物、革命活動、革命故事,組織專業力量開發現場教學課程,實現“一村一課”,形成有自主特色的黨性教育培訓體系。五是有紅色傳人。把本土鄉村干部、黨建宣傳員、革命后代培育成為紅色宣講員,同時注重將中小學生培育成紅色小導游,講述先輩先烈的英勇故事。六是有落實機制。在全市成立了管理服務機構——紅色資源保護發展中心,加強對紅色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工作的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推進機制、調度機制、每個村給予10萬元獎補,形成上下齊抓、左右聯動的工作格局。
二、開展“六個紅”,破解“載體不明”難題。整合提升**紅色資源,充分利用紅色資源開展讀紅色經典、學紅色歷史、講紅色故事、看紅色電影、唱紅色歌曲、上紅色黨課“六紅”教育活動,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一是豐富紅色教育載體。遴選100件紅色文物、100個紅色故事、100部紅色文藝作品、100堂優秀紅色黨課,評選100名優秀紅色宣講員、紅色小導游,豐富紅色教育內容,實現紅色教育本土化、特色化,增強黨員群眾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組織開展講紅色故事、上紅色黨課競賽,百件紅色文物“一日一展”、百部紅色文藝作品“一日一播”等系列活動,提升紅色教育實效。二是融入組織生活。結合“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把“六紅”活動作為組織生活的規定動作,每季度至少開展一次,讓每一名黨員干部熟悉蘇區歷史,熟悉本地紅色歷程、紅色故事,在潛移默化中傳承紅色基因,強化黨性錘煉。三是深入群眾身邊。結合基層陣地資源整合工作,招聘專職黨建宣傳員376人,組建紅色文化宣講隊239支,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紅色精神。比如,萬田鄉麻地村,挖掘收錄了《鐘國海傾家蕩產救紅軍》等19個鮮為人知的紅色故事,讓革命烈士后代在群眾身邊講述自己父輩先輩的故事,引起熱烈反響。此外,該市在中小學建設一批紅色驛站,開發本地紅色校本教材,定期開展紅色研學活動,推進紅色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以紅色驛站為陣地筑牢學生信仰之基。
三、建設“六個模范”,破解“目標不清”問題。堅持多方投入,多點開發,探索多元化的發展模式,努力把紅色名村建設成為“六個模范”,推動紅色名村從“高原”走向“高峰”。一是打造基層黨建“三化”“樣板村”。實行“一名班子成員掛帥、一套工作班子負責、一個工作方案實施、一抓到底”的“四個一”機制,壓實工作責任,確保紅色名村“三化”建設走在前列。二是打造紅色旅游“龍頭村”。將紅色名村串聯起來,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舉辦紅色旅游推介會,提升**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比如,在紅井圣地沙洲壩鎮沙洲壩村,利用中組部300萬元補助資金撬動投入6250萬元打造紅井步行街,舉辦了首屆**紅色文化旅游節和“中華蘇維埃萬人提燈大會”,接待游客25萬人次,拉動消費1000余萬元,帶動就業600余人,成為**紅色旅游“引爆點”。三是打造村集體經濟發展“模范村”。把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紅色名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予以政策、資金傾斜,探索多元發展途徑,增強村黨組織自我發展能力。2021年,全市紅色名村村均經營性收入達38.43萬元,比全市村均經營性收入高出12.46萬元。四是打造培育產業帶頭人“先行村”。在紅色名村率先開展普惠金融試點改革,推動基層黨組織與銀行系統開展黨建共建,實行“支部主體、整村授信”,吸引更多農村致富帶頭人、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在外鄉賢等群體返鄉創業。比如,紅軍村葉坪鎮黃沙村,構建“黨支部+電商+合作社+貧困戶”經營模式,創建電商品牌“華嬤嬤泡菜”,培育12名產業帶頭人,帶動貧困戶社員全部脫貧。五是打造基層治理和鄉風文明“引領村”。建設“一站式”黨群服務中心,實行村干部集中辦公、輪流坐班值班、民事全程代辦服務,組建黨員志愿服務隊,引領文明新風。比如,汀瑞邊游擊區壬田鎮中潭村,組建紅色文化宣講隊、村級志愿者協會等,以黨風帶民風,引導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2020年,該村獲評“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六是打造美麗鄉村“示范村”。建立村莊長效管護機制,整合涉農項目資金,積極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廁所革命,大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宜居宜業紅色美麗村莊。比如,在革命烈士劉國興司令故居武陽鎮國興村,整合周邊荷塘和舊居舊址,打造了百畝荷塘,村莊面貌煥然一新,盛夏賞荷觀光的游客絡繹不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