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20241230: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解讀匯編(4篇)》,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20241230: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解讀匯編(4篇)》。
鄉村振興必須與新型城鎮化同步推進
——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剛剛閉幕的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決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同時強調“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本文認為,同步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既是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的需要,也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發展的需要。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我們首先從鄉村振興的兩個目標——生活富裕和產業興旺談起。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最近幾年雖然有所降低,但仍處在改革開放初期2.5倍的高水平上。2020年農村脫貧攻堅戰雖然已經圓滿收官,但李克強總理所說的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的6億人口中,75%分布在農村,而農村收入最低的20%家庭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263元,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55元,剛剛跨越“兩不愁三保障”的絕對貧困線。而我國2019年人均GDP已突破1萬美元,進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若參照世界銀行確定的中高收入國家每人每天5.5美元的貧困標準,我國農村相當規模的人口還都處在相對貧困狀態。
農民貧困的技術成因是農業勞動生產率過低。從我國三次產業的產值占比和就業人口占比的比值來看,2020年我國第一產業即農業增加值只占GDP的7.7%,但農業從業人員則占了全國從業人員的23.6%,二者之比為0.28,而在1952年二者的比值為0.60,這表明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與第二、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的相對差距是逐年擴大的。發達國家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已達到其工業勞動生產率的一半左右,而我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只相當于工業勞動生產率的1/5。
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低的制度根源是人地矛盾。我國農村戶均土地的經營規模異常狹小。根據農業農村部2021年的數據,全國農村超過98%的農戶(約2.1億)經營的耕地在10畝以下,戶均土地規模只有7.46畝。加拿大的農民戶均土地為4500畝,美國為2550畝,巴西1050畝,法國630畝,日本48畝。世界銀行將戶均耕地面積低于2公頃(30畝)的農戶定義為小農。我國農村戶均土地不足這一小農定義的四分之一,可謂超小農、小小農。我國2.1億農戶僅靠戶均7.46畝地,如何能實現農業產業興旺,又如何能生活富裕?農村五年脫貧攻堅之所以能如期完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近3億農民進城務工,其人均月收入達到4000元以上,才使得大批至少有一個農民工的農戶實現脫貧。
正因為如此,黨中央國務院才把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根據2015年對河南省10個縣(市)的50戶家庭農場的調查數據,認為現有生產條件下種糧家庭農場經營規模以200畝左右效益最優。浙江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1.96倍,為全國最低的省份,嘉興市又是浙江省最低的,僅為1.61倍,其中農戶土地規模大都在200畝左右,這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我們從當地農戶了解到,一對夫妻不需要雇工可耕種200—300畝土地。
…… 此處隱藏8531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