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寫材料用典: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寫材料用典: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例文】中國在外交領域“已經成為多極世界的偉大構建者”,英國學者馬丁·雅克如是評價。以研究“和平學”著稱的挪威學者約翰·加爾通認為,“以整體意識、全球思維、人類情懷打量這個世界,正是中國的大國外交提供的新‘世界觀’。”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順應時代潮流,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論,是思想自信和實踐自覺的有機統一。(人民日報《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而共同奮斗》)
【典故】出自老子《道德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釋義】意思是,善于為自身制定合乎的道德規范的人,是堅決不會動搖;善于秉持自己所認識到的道德準則而行事的人,是不會氣餒,喪失自信。如果子孫能夠遵循、守持這個道理,那么祖祖孫孫就不會斷絕。把這個道理付諸自身,他的德就會是真實純正的;把這個道理付諸自家,他的德就會是豐盈有余的;把這個道理付諸自鄉,他的德就會受到尊崇;把這個道理付諸一國,他的德就會豐盛碩大;把這個道理付諸天下,他的德就會無限普及。所以以自身的修身之道來觀察他人,以自家觀察他家,以自鄉觀察他鄉,以自己的國家觀察其他的國家,以自己的天下觀察別人的天下。我怎么會知道天下的情況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賞析】古人提出“明明德于天下”這一主張的主旨,是要人們將自己彰明的德性推及天下,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先修其身,然后漸次齊其家、治其國,以至平天下。“明明德于天下”是古代先哲為修身成人、經邦濟世立下的宏愿,也為人們報效國家、胸懷天下指明了方向。千百年來,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圣賢的道德人格,造就了獨特的中華民族精神,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予以我們的一份寶貴精神滋養。明明德于天下不僅是修德做人之道,也是治國安邦之良方。在《禮記·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被視為儒家的“內圣外王”之道。今天,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有能力也有責任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中國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積極盡最大力量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 此處隱藏486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