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寫材料用典: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寫材料用典: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例文】“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考察干部、聽取意見時,“毀言”“譽言”都會反映上來,應善于甄別,不可盲目聽信“一面之詞”。正如孟子所言:“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孟子在此提出了一個更大的考察范圍和更科學的識別途徑,類似于今天我們所講的群眾路線。(中國紀檢監察報《識人貴在忠厚公明》)
【典故】出自戰國孟子《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二十一節》,孟子曰:“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釋義】意思是,孟子說,有意想不到榮譽,有追求完美而受到誹謗。
【賞析】自古以來,識人用人是治國理政的首要問題。歷史和實踐一再證明,單憑名聲與否識人用人往往有失偏頗。“是故求之于毀譽,則愛憎競進而善惡渾殽;考之于功狀,則巧詐橫生而真偽相冒。”意思是說,如果僅僅用口碑和聲譽作為評判人的標準,那就很難杜絕個人的愛憎和好惡,必然導致賢才和庸才的混淆;如果完全用政績來考量,又很難杜絕一些人的弄虛作假。考察識別干部,是選人用人的重要環節,貴在“忠厚”“公明”。忠于實事、實干、實績,厚在愛才、容才、用才,公道對待干部、公平評價干部、公正使用干部,為各級干部“精準畫像”,大力褒獎使用敢擔當善作為的干部,讓巧言令色、奉承諂媚的干部沒市場,黨的事業就會人才濟濟、興旺發達。
…… 此處隱藏263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