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寫材料用典】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寫材料用典】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
【例文】“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沈括錯評桃花詩的故事告誡我們:想問題、看事情如果囿于文本、限于言傳、浮于表面,只憑主觀臆斷,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只有身體力行、深入調查、仔細求證,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獲得客觀性、真理性認知。正所謂“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要想對事物“知之真”,就要“嘗之”“履之”、躬身力行。(中國紀檢監察報《力行而后知之真》)
【典故】出自清代王夫之《四書訓義》卷十一,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
【釋義】意思是,對事物僅僅知道,還不是真正了解,親身去經歷才能知道它的真實。
【賞析】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以知促行、知行合一,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以知為指導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脫離知的行則是盲動。同樣,以行驗證的知才是真知灼見,脫離行的知則是空知。我們黨歷來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強調“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這為我們加強知識與道德修養、正確立身行事提供了基本遵循。政治學里有一個說法,叫“塔西佗陷阱”,意思是說當公權力部門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一為不善,眾美皆亡,就是此理。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才能跳出“塔西佗陷阱”,真正收獲群眾的信賴。身處新時代,廣大干部要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不做坐而論道的清談客,當攻堅克難的奮斗者、不當怕見風雨的泥菩薩,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勇邁進。
【用法】主要適用于黨校開班講話,側重強調理論聯系實際,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做到以知促行、知行合一,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履職盡責的能力水平。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dow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