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寫材料用典】圣人不畏多難而畏無難》,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寫材料用典】圣人不畏多難而畏無難》。
【例文】軟肩膀挑不起硬擔子。無論是干事創業還是攻堅克難,不僅需要政治過硬,也需要本領高強;不僅需要寬肩膀,也需要鐵肩膀。我們常說,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黨員干部只有干字當頭,勇于挑重擔、扛重活,才能推動部隊建設轉型升級,不斷實現新的發展。《容齋隨筆》中寫道:“圣人不畏多難而畏無難。”如果黨員干部畏繁重而不舉,避嫌疑而不言,長于推責、短于干事,就會耽誤部隊建設,遲滯強軍進程。(解放軍報《不做不扛事的軟肩膀》)
【典故】出自宋代洪邁《容齋隨筆》,圣人不畏多難而畏無難,故曰,"惟有道之主能持勝。"
【釋義】意思是,圣人不害怕困難多遭受磨礪,卻怕因沒有困難而安逸頹落,安而不忘危,才能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賞析】明代洪應明所著《菜根譚》中有句話:“眾人以順境為樂,而君子樂自逆境中來。眾人以拂意為憂,而君子憂自快意中起。”宋代呂祖謙在《左氏博議·晉趙盾侵鄭》中亦有“天下之禍,不生于逆而生于順。劍盾戈戟,未必能敗敵;而金繒玉帛,每足以滅人之國”之論。兩者之言,均含警惕“順境”之意,看似有悖常理,實為警世之語。因為很多時候,打敗一個人的,往往不是困厄,反而是“順遂”。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持續發展與進步,既要有“不畏多難”的勇氣,更要有“畏無難”的清醒。1945年5月,面對抗戰即將勝利的大好形勢,毛澤東同志一口氣列舉了我們黨可能遭遇的“十七條困難”,提醒大家“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就是一針“清醒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千萬不能在一片喝彩聲、贊揚聲中喪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漸陷入安于現狀、不思進取、貪圖享樂的狀態,而是要牢記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加強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
【用法】主要適用于黨課報告類講話,側重強調擔當作為,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牢記“三個務必”,增強趕考精神,走好新的長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