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三步,寫出有高級感的比喻》,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三步,寫出有高級感的比喻》。
寫作中最常用的修辭大概是比喻,靈活,自由,常有化腐朽為神奇之感。就像作家秦牧所言:“精彩的比喻,仿佛是童話里的魔棒似的,它碰到哪里,哪里就忽然清晰明亮起來。”
不過,很多人對比喻的認知還停留在課堂。技巧老化的直接影響是:比得不錯,下次別比了。反例如下:
1、彎彎的月亮像一條小船。
2、紅紅的太陽像一個火球。
3、平靜的湖面像一面鏡子。
這就是比喻中的“大路貨”,提筆就來,不一定爛,但一定不會好。
第一步:形異,讓本喻體差八丈遠
比喻是“以其所知,喻其不知”,喻體的選擇是關鍵。
錢鐘書的比喻讓人大愛,總有神來之筆。他的比喻觀是:“不同處愈多愈大,則相同處愈有烘托;分得愈開,則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
在《圍城》中,他將”愈開愈奇效“的法則用到極致:
4、她眼睛并不頂大,可是靈活溫柔,反襯得許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講的大話,大而無當。
5、可是心里忘不了他,好比牙齒鉗去了,齒腔空著作痛,更好比花盆里種的小樹,要連根拔它,這花盆就得逬碎。
6、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里的砂礫或者出骨魚片里未凈的刺,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
政治家的大話——女人的大眼睛,放不下的愛人——鉗去牙齒的齒腔和拔去小樹的花盆,老實人之壞——飯中砂魚中刺,這些組合乍看風馬牛不相及,但你細品,再細品,都是苦心孤詣的結果。
第二步:神似,神韻一點通
把喻體和本體拉遠,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制造勢能差。就像拳頭,要打得有力,得拉開再掄,貼著臉是使不上勁的。
因而,”形異“的下一步是”神似“,找出本喻體在特定語境下的神韻一點通。例如:
7、翻開的刀口像小孩的嘴唇。(王朔)
8、外國先生讀到“伍婉云” 之類的名字,每覺異常吃力, 舌頭仿佛卷起來打了個蝴蝶結。(張愛玲)
9、她告訴我說,別人笑起來都是從嘴角開始往上笑,我笑起來是從左往右笑,好像大飯店門口的轉門。(王小波)
“刀口”翻成“小孩的嘴唇”,讀之似乎粉嫩、掛著汁液的兩抹鮮紅就跳動在你跟前;
“舌頭”卷成“蝴蝶結”,前者僵硬得捋不直伸不開,不是打了結是啥?
“嘴巴”笑成“飯店轉門”,腦洞清奇,創意十足,好像嘴皮正遭遇橫風,呼呼扇個不停。
人是經驗動物,都兩只眼睛一個鼻子,生活體驗和記憶都差不多。只是平時都點狀分布在腦子里,相互無感。而高明的作家能俯瞰生活,像月老一樣將看似完全不同的經驗牽線,開啟一段想象力的姻緣,帶來幡然醒悟的淋漓之感,終達“似和不似都奇絕”的境界。
第三步:加點佐料——通感
寫好比喻,除了“形異神似”,還可以在“通感”上做文章。
也就是說,不要老在視覺上打轉,延展開去,把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也拉進來,如凌波微步般在多感官間切換流動,營造“五竅皆通”的舒爽感。例如:
10、但是她的聲音卻像一股風一樣吹入了瞎子的內心,那聲音如水果一樣甘美,向瞎子飄來時仿佛滴下了幾顆水珠。(聽覺+觸覺+味覺)
——余華
11、突然一陣鳥叫,好像迸濺的火星,灑滿了山野。(聽覺+視覺)
——聶華苓
這些高明的比喻都取材于生活,并無超出日常經驗,卻貴在觀察、積累、研磨,內化成洞察力和想象力,最終喻出新奇,喻得脫俗。
文 | 葉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