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寫材料用典】不誘于譽,不恐于誹》,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寫材料用典】不誘于譽,不恐于誹》。
【例文】平常心是一種不被欲望亂眼、不因成功迷失、不為困難嚇倒的人生智慧,是一種處世哲學和工作態度。當人的內心急迫想要達到某一目標或完成某項工作時,往往會因急于求成而自亂陣腳。在工作中我們要避免陷入這種困局,始終強化“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定力,涵養“不誘于譽,不恐于誹”的心性,保持“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方能心無旁騖、步步為營,發揮最好水平、獲得最好結果。(解放軍報《學學“觀棋者”智慧》)
【典故】出自戰國荀況《荀子·非十二子》,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是以不誘于譽,不恐于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
【釋義】意思是,不被贊譽引誘,不因為誹謗感到恐懼;按照道義行事,正直無私地改正自己的過錯。
【賞析】贊譽考驗著人的清醒度,誹謗考驗著人的堅強度。若聞譽則喜、聞謗而怒,就會像被操控的木偶,成為外在評價的奴仆。當毀譽榮辱來臨,人非但要不動心,而且應以此作為反觀自身、磨煉意志、提升能力的機遇。心力沒能充分發揮,往往是被毀譽等名利得失所束縛。只有超越自我,心靈達到澄明境界,才能洞察事物規律。這樣對待問題,人生道路會越走越寬。魯迅在雜文《罵殺與捧殺》中寫到,“捧殺”可以置人死地,即吹捧令人在陶醉中迷失自我。“不誘于譽,不恐于誹”是避免罵殺、捧殺,保持清醒的良藥。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同志就告誡全黨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常言道“譽滿天下,謗亦隨之”。干事創業,尤其如此。黨員干部要認真聽取各種意見,盡量汲取合理部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另一方面,愈加堅定志向,決不為非議嚇倒,也不為“捧殺”迷惑,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腳踏實地做好本職工作。
【用法】主要適用于形勢報告類、黨性教育課講話,側重強調政治定力,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要知勢識勢,保持清醒頭腦,心無旁騖干事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