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寫材料用典】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時行不至,反受其殃》,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寫材料用典】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時行不至,反受其殃》。
【例文】敢為事業(yè)用人才,考驗的是眼光和擔當。“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時行不至,反受其殃”。邁步新征程,面對復雜形勢和艱巨任務,面對船到中流、不進則退的考驗,要實現(xiàn)“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必須依靠人才隊伍的強力擔當。(解放軍報《多修“臺階”少壘“門檻”》)
【典故】出自漢代劉向《說苑·談叢》,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迎,反受其殃;天地無親,常與善人。天道有常,不為堯 存,不為桀亡;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
【釋義】意思是,上天賜予的東西不接受,反而會受到懲罰;時機到了不行動,反而會遭受禍殃。
【賞析】機遇意識,是一種體現(xiàn)預見性、把握規(guī)律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戰(zhàn)略思維。國人對機遇的認識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古時“幾”與“機”通用,“幾”的概念是多義的,最重要的是指事物之轉機、樞紐、要害。《易經·系辭》中說,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講的就是時機對于事業(yè)成敗的關鍵作用。機遇,對一個國家來說,是歷史合力的結果;對一個政黨來說,是鞏固執(zhí)政地位、提高執(zhí)政能力的良好環(huán)境;對一個人來說,是成長進步的有利條件。“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有人說,機遇只垂青有準備的人。實際上,機遇更屬于那些居安思危,在憂患中善于、敢于并樂于迎接挑戰(zhàn)的人。從深層次來講,共產黨人的機遇意識,是一種歷史責任感、使命感,是一種奮發(fā)圖強、與時俱進的精神,更是一種居安思危、勵精圖治的思想。沒有憂患意識,很難講清機遇意識從何而來。當前,世情、國情、黨情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正站在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的歷史起點上,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困難與矛盾交織,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xiàn)。對各級領導干部來說,牢牢抓住機遇、積極用好機遇,化危為機,化矛盾為動力,不僅體現(xiàn)了一種能力素質,更是一種責任意識、一種精神狀態(tài)、一種思想境界。
【用法】主要適用于黨校開班講話、作風建設講話,側重強調機遇意識,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增強主動性、創(chuàng)新性、預見性,不斷提高領導能力和水平,搶抓機遇、改革創(chuàng)新,為事業(yè)發(fā)展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