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寫材料用典】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寫材料用典】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
【例文】“心力”,顧名思義,就是發(fā)自內心的力量。“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內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心力茁壯,才能英姿勃發(fā)。反觀現(xiàn)實,一些年輕干部卻存在著“心力不足”或“心氣衰減”的現(xiàn)象。有的心境不高,沒有建功立業(yè)的遠大志向;有的心氣不旺,缺乏青年人應有的朝氣、活力和銳氣;有的心態(tài)不穩(wěn),順境中志得意滿、信心滿滿,逆境時心灰意冷、心力委頓……這些錯誤傾向都必須下大力予以糾正。(解放軍報《努力追求“心力茁壯”》)
【典故】出自明代王陽明《傳習錄》,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愛物,即仁人愛物便是一物。
【釋義】意思是,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
【賞析】縱覽古今中外,大凡人生出彩、事業(yè)出色、取得卓越成就者,無不內心強大、心力茁壯。古人所云“決勝大略,必先定于胸。”其實就是在肯定和強調“心”對人對事所具有的重要意義與決定作用。因為思想、信仰、追求、愿望、理想、稟性、氣質等舉凡人性與人格的一切構成要素,咸皆生成于心、集萃于心、升華于心、表諸于心,并因此而決定了有什么樣的心,自會造就什么樣的人和成就什么樣的事。清代思想家龔自珍說:“心無力者,謂之庸人。報大仇,醫(yī)大病,解大難,謀大事,學大道,皆以心之力。”也就是說,天下萬事無不需要“心力”支撐,“心力”強方能頂天立地。青年毛澤東非常重視涵養(yǎng)心力,他在24歲時寫的《心之力》一文,提出“人之力莫大于心”。 “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世界上難以戰(zhàn)勝的,往往是潛藏在自己內心的自私、貪婪、惰性等弱點和缺陷。“勝寸心”,某種程度上講就是為了“破心中賊”。這種信念操守和個人欲望的斗爭,“是與非”“美與丑”“公與私”“高尚與卑劣”的對抗,是對靈魂的拷問。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黨員干部需要從根本上正心修身,確保心不妄動、行不逾矩,不斷錘煉忠誠干凈擔當?shù)恼纹犯瘢掷m(xù)激發(fā)拼搏進取、奮發(fā)圖強的干勁。
【用法】主要適用于黨課報告、開班講話,側重強調黨性修養(yǎng),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克服浮躁心態(tài),摒棄私心雜念,踏踏實實工作,老老實實做人。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dow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