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學習《實踐論》《矛盾論》感悟》,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學習《實踐論》《矛盾論》感悟》。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實踐論》《矛盾論》(以下簡稱“兩論”)發表85周年。“兩論”是毛澤東思想的標志性成果、毛澤東哲學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結晶。“兩論”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偉大的理論意義和強烈的現實價值。讀了“兩論”后,主要有三點體會。
體會一:“兩論”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典范
“兩論”最初是毛澤東同志在抗日軍政大學的講演稿,毛澤東同志的“兩論”充分考慮了廣大干部的思維習慣和語言習慣,運用短小精悍的表述方式,把深邃的理論轉變為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抽象的理論邏輯轉變為形象的生活邏輯。在《實踐論》中,善用喜聞樂見的寫作風格和表達方式。一是善用例子和典故,運用“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知識里手”等反諷性的典故和詞匯來解釋“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二是善于通俗易懂的比喻,用“吃梨子”的比喻,來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三是善用成語,如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來比喻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關系等等。《實踐論》它以樸實的語言、生動的例子、形象的比喻和通俗的民間傳說等,將復雜的認識問題、實踐問題,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問題一一表達出來,克服了哲學著作遠離大眾生活的抽象性、思辨性和神秘性,理論的活力躍然紙上,感染性和傳播力都極強。在《矛盾論》中,講到內外因關系的時候,舉了雞蛋和石頭的例子:“雞蛋因得到適宜的溫度而變成小雞,而溫度不能使石頭變成小雞。”這個比喻新穎、貼切,使人一聽就懂等等。因此,“兩論”形成了新鮮活潑的中國風格,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氣派、中國話語和中國特色,開創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成功典范。
體會二:“兩論”是指導中國革命事業的典范
毛澤東同志學哲學、講哲學的目的不僅僅為了成為哲學理論家,更重要的指導改造世界的實踐。“兩論”創作的指向是“改造世界”的實踐。兩論”是為了從哲學高度總結中國革命的這樣一個歷史經驗和教訓而作的,是適應于當時的需要而不得不寫的,主要為了批判和清算,甚至嚴重危害到中國革命發展的這樣一種主觀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的這樣一個而作的哲學著作。當時,黨的錯誤的思想路線主要有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是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錯誤路線,它主要的是針對革命領導權的一個問題。在北伐戰爭時期,它放棄了對革命領導權的把握,甚至壓制工農運動,取消土地革命,大搞階級調和,反對任何斗爭策略,放棄革命武裝,對反對派實行的是全面的一種退讓。這樣一種錯誤,它就導致我們對黨的領導權的放棄,也最終在思想路線上出現了很多問題。另外一個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思想。這樣一個左傾思想,它長期拒絕中國革命的一種經驗,不研究中國革命的實際,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和神圣化,把共產國際的各種決議,甚至蘇聯經驗神圣化。
從更廣闊的視野看,“兩論”的產生同中國革命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向抗日戰爭的轉變也密切相關,也是為即將來臨的抗日戰爭和爭取未來中國革命的最后勝利做思想理論準備,為全黨提供最銳利的思想武器和理論武裝。
體會三:“兩論”是推動工作科學化的典范
(一)《實踐論》的三大啟示
《實踐論》中提出,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如此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這就是認識發展的總過程。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在工作中,按照實踐論的方法有效地推動工作。
…… 此處隱藏974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dow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