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理論不都是灰色的,理論文章更應色彩斑斕——理論屬性辨析兼談理論文章的寫作要領》,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理論不都是灰色的,理論文章更應色彩斑斕——理論屬性辨析兼談理論文章的寫作要領》。
“理論不都是灰色的”,也可以說“理論未必都是灰色的”,這是我對很出名的一句話作出的辯駁。原話是“一切理論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樹常青”,源于德國作家歌德所作詩劇《浮士德》。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對前半句,我就抱有懷疑態度;認真琢磨下去,懷疑變成了否定,所以反其意而用之。
我的懷疑和否定,是有理有據的。我認真考證過,這句所謂的“歌德名言”,雖然出自歌德之手,但并非出自其本人之口,而是出自其筆下的魔鬼之口——
在《浮士德》這部詩劇中,主人公浮士德是個滿腹經綸卻對生活狀態感到迷茫和不滿的人,甚至一度想去自殺。劇中的反派是個魔鬼,他自信能把浮士德引入歧途,就同上帝打了個賭:由魔鬼作為浮士德的仆人,帶著他到天地間追求各種需要,為其解除苦悶;一旦浮士德感到滿足,魔鬼就算是贏了,浮士德的靈魂就歸魔鬼所有。然而,浮士德本人并不知道這個賭約,被魔鬼引誘簽署了協議,承諾自己死后將把靈魂交給魔鬼,用來換取生前所有要求的滿足。
一天,有個青年學生來向浮士德求教,并打算拜他為師。浮士德不想接待,魔鬼就裝扮成他,回答那個學生提出的種種問題,最后說道:“親愛的朋友,一切理論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樹常青。”
從劇情中可以看出,魔鬼本就居心不良,不可能好心地教誨青年學生,實際上是在誤導學生。然而,誤導的話又被進一步誤讀,反倒成了名言,甚至被一些導師級人物奉為真理。
列寧在《論策略書》一文中,曾引用過“理論灰色論”,并寫下了自己的理解。他寫道:
…… 此處隱藏23470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