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2024主題黨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2024主題黨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創新
現代化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重要線索,也是當今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然而,對于現代化的定義,國內外學者存在不同的觀點。其中,第一種觀點認為現代化是近代資本主義興起后的特定國際關系格局下,經濟落后國家通過大搞技術革命,在經濟和技術上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歷史過程。第二種觀點認為現代化是工業化的同義語,是經濟落后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進程。第三種觀點認為現代化是自科學革命以來人類急劇變動的過程的統稱。第四種觀點認為現代化是一種心理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過程,是代表當今歷史時代的一種“文明的形式”。
以上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從不同的側面揭示了現代化的特征和性質。因此,可以說現代化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它體現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方方面面和各個層次上。現代化的核心是經濟領域的工業化、科技發展和市場機制,同時也涉及政治制度、文化觀念、社會福利等方面。現代化的目標是實現一個更加富裕、平等、公正、自由的社會,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總之,現代化是一個復雜且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涉及經濟、科技、政治等領域的發展,也涉及人類社會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因此,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需要全面考慮各種因素,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發展。
1960年,各國學者在日本箱根召開會議,專門討論現代化的標準問題,形成了著名的“箱根共識”,提出了有關現代化標準的八項指標:人口較高地向城市集中,整個社會日益以都市為中心組織起來;非生物能源高度利用,商品廣泛流通,服務性行業發達;社會成員在廣泛空間范圍內相互作用,社會成員普遍參與經濟和政治事務;村社和世襲社會群體普遍解體,個人社會流動性增大,個人的社會表現范圍更加多樣化;伴隨個人非宗教地并日益科學地應付環境,普及讀寫能力;具有滲透性的大眾傳播網形成;政府、企業、工業等大規模社會設施的擁有,這些設施的組織日益科層化;各龐大人口集團逐漸統一在單一的控制(國家)之下,各國之間相互作用(國際關系)日益加強。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阿歷克斯·英格爾斯根據他對一些現代化國家的比較研究,提出了一套關于現代化標準的定量指標。這些指標包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3000美元以上;農業產值占GNP比重12%-15%以下;服務業產業占GNP比重45%以上;非農勞動力占總勞動力比重70%以上;識字人口的比重80%以上;適齡年齡組中大學生比重10%-15%以上;每名醫生服務的人數1000人以下;平均預期壽命70歲以上;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50%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1%以下。
那么,怎樣實現現代化?這涉及現代化的道路問題。最初的現代化道路是資本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相伴而生。英國是典型的例子,其工業革命從紡織領域興起,但英國的資本主義卻從農業領域興起。在16世紀初期,英國的羊毛貿易和圈地運動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同時也造成了農民與土地的分離,引發大量流民和治安問題。
…… 此處隱藏5157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dow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