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2024名譽校長在學校升旗儀式上的講話》,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2024名譽校長在學校升旗儀式上的講話》。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
古人云,“禮之用,和為貴”,“和為貴,善為本,誠為先”,“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和”是中國審美文化的精神,是儒家價值觀的終極目標。儒家文化,崇尚“和”,重視“和”,提倡“和”,視“和”為宇宙萬物本然的狀態,把“和”作為最大的價值,把“和”作為最高的目標,把“和”作為最高的道德境界。夫妻和睦,家庭和諧,天人合一,鄰里順和,和氣生財,和而不同等等。總之,“和”是宇宙萬物的大道,“和”是社會人生的大義,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最高境界。
孔子把“和”看成處理國家關系,種族關系及人際關系的一個準則,他十分重視社會的整體和諧。“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禮記》中的“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一言以蔽之,道出了“和”的極致。
孟子提出“人和”,他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這里所謂“人和”是指人民的團結,人民的團結是勝利的決定性條件。孟子將“人和”的地位置于“天時”、“地利”之上,成為宇宙“三才”(即天、時、人)中最為寶貴的東西。荀子則以人能“合群”為本,引發出“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的道理。
新中國成立之時,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軍事上的圍攻,政治上的孤立,經濟上的制裁。周恩來總理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求同存異”的戰略,中國一步一步和世界*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用“以和為貴”,“和氣生財”,“共同發展”的思想和其他國家進行經貿往來。現在中國已經和世界上*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起經貿合作關系。中國從20*年起貨物貿易規模躍居世界第一。
黨的十八大后,中國共產黨總結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其中“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體現了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生動局面。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社會建設領域的價值訴求,是經濟社會和諧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等都是“和為貴”思想的新運用。
“和”的基本涵義是和諧,中國人重視宇宙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更特別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和”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精神。和諧團結出干部,和諧團結出成績,和諧團結出效益。“和為貴”的思想孕育了人們熱愛和平、團結豁達、寬容博大的胸懷。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世界都是由于“和”而美,也因為美而“和”。那美麗的鮮花,因為有了綠葉的依偎,才顯得清純和鮮潤;那藍藍的天空,因為有了白云的襯托,才顯得靜穆和安詳;那寬廣的大地,因為有了萬物的擁吻,才顯得和平和馨香。
*學校校風中的“和諧”就是因此而確定的,希望*學校的廣大師生以博大的胸懷去包容他人,包容萬事萬物。萬事以“和”為先。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dow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