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某街道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工作匯報材料》,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某街道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工作匯報材料》。
至2003年啟動***建設以來,“一城三園”建設快速推進,***等周邊鎮街約5萬余名安置居民遷入***,加上***原有居民3萬余人,***街道成為目前***區最大的安置區街道,隨著拆遷安置人員的大量入住,各種社會問題逐漸突顯:一是很多轉非居民帶著征地拆遷中對征地政策的不理解、不滿意,對村社干部處理問題的公平、公開、公正的質疑,從農村進入城市,導致大部分拆遷居民的訴求以此為基礎高度疊合,容易形成蝴蝶效應。二是安置房小區普遍存在房屋質量、物業管理、環境衛生等方面的矛盾糾紛問題,而安置戶的積怨往往以這些問題甚至是這些問題的一個方面為導火索引爆大規模群體性事件。三是拆遷安置戶長期以來形成的農業生產模式、農村生活習慣、農民思維方式根深蒂固,雖然已經征地拆遷"農轉非"成為非農業人口,但安置群眾由農民到居民,從居民到市民特別是轉變為文明市民的過程注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甚至需要幾代人的培育和引導。
由于數量龐大的“農轉非”居民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文明素質偏低、法治觀念淡薄、歸屬感缺乏等問題,如何引導他們安居樂業,找到對新社區、新街道、新族群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事關***發展穩定大局,事關和諧社會的構建。對此,***街道以“培育新市民·共建和諧城”為主題,采取以文化人、切割訴求、創新載體等有效措施,對大安置區的社會管理工作進行了初步探索。
一、以文化人,潤化大安置區社會局面
為提升轉非居民在思想和行動上的歸宿感和認同感,***街道倡導“以文化人”,通過文化的教化功能,凝心聚力,對整個大安置區穩定起到了潤化作用。
一是開展文化活動,充實居民業余生活。街道近3-5年持續創新開展“培育新市民·共建和諧城”主題文化活動,對轉非居民進行文化熏陶和引導。街道既組織類似“***”歌手大賽、高校文藝展演等大型文化演出活動,豐富群眾業余生活。同時,更注重組織以社區為單位、讓更多群眾參與的各種小型活動。各社區利用元旦、春節、重陽、中秋等傳統節日開展“百姓舞臺”、“社區鄰里節”等主題活動,以院壩文藝演出、廣場游園等文體活動形式豐富轉非居民的業余生活,如***社區每周開展的“***更燦爛”社區文化活動,得到居民的廣泛好評。各社區每年開展活動達30余場次,基本做到了“周周有活動,月月有演出”。同時,借助科普館、微型少年宮、鄉村少年宮等活動陣地,組織青少年及家長開展科普宣傳、親子交流實踐活動,抓好青少年的素質提升。以前男女老少聚在一塊就是東家長西家短,容易鬧矛盾,現在,大家見面就是討論社區的文體活動,社區鄰里間更和諧了。
二是搭建陣地平臺,提升居民文化素質。街道設計開辦老年大學、夢想課堂、道德講堂,目前各類課堂已經成為提升轉非居民文化素質的一個主陣地。如街道出資購買材料和邀請專業老師,組織四五十歲的轉非婦女參加業余毛線編織、蛋糕DIY烘焙、茶藝交流會等課堂,深受居民的歡迎。同時,每年還以文明禮儀、家訓家風、國學等為主題開展講座培訓達20余場次,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接待群眾培訓學習3000余人次。以校地聯盟形式,邀請高校專業志愿者,引導有專業特長的轉非居民,組建“***”愛心志愿服務團隊,深入社區開展給空巢、孤寡老人理發、體檢等幫扶行動,讓轄區弱勢群體感受到社會的關懷。
…… 此處隱藏2598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