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2024關于貫徹落實關于筑牢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重要指示精神的“內蒙古實踐”調研報告》,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2024關于貫徹落實關于筑牢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重要指示精神的“內蒙古實踐”調研報告》。
內蒙古自治區橫跨“三北”、毗鄰八省區,草原和森林面積占全國的22%和7%,水面、濕地面積位居全國前列,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同時也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危害嚴重的省區之一,生態環境脆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內蒙古生態狀況如何,不僅關系全區各族群眾生存和發展,而且關系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確立的戰略定位,也是內蒙古必須自覺擔負起的重大責任。
從盲目治沙到科學治沙,從分散治理到統一規劃,從土法造林到工程化作業、產業化治沙,庫布其人一代接著一代干,成功找到一條治理沙漠的科學之路。今天,區域治理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里的庫布其沙漠,綠化面積達3200多平方公里,成為世界上迄今為止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
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內蒙古牢記總書記囑托,用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擦亮生態底色,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筑牢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
一、探索科學治理“黃沙披綠”,產業轉型“點沙成金”
2017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第六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的賀信中指出,荒漠化防治是人類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中國歷來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為國際社會治理生態環境提供了中國經驗。庫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實踐。
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達拉特旗,總面積1.86萬平方公里的庫布其沙漠是我國第七大沙漠,也是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沙漠腹地風蝕沙埋嚴重,一度被視為不可治理的“死亡之海”。30多年的治理,庫布其沙漠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資源逐步恢復,沙區經濟不斷發展,創造了綠進沙退,大漠變綠洲的奇跡,走出了一條立足中國,造福世界的沙漠綜合治理之路,被聯合國確認為“全球經濟示范區”。
“黃沙滾滾半天來,白天屋里點燈臺。行人出門不見路,莊稼牧場沙里埋”古老的歌謠唱出庫布其過去的真實寫照。1997年,位于沙漠腹地的杭錦旗開始探索修建穿沙公路,作為典型干旱地區,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50毫米,蒸發量是降雨量的20倍,建設難度無法想象。
針對千辛萬苦修好的公路隨之就被沙土掩埋的境況,庫布其人探索“栽死的、種活的、養綠的”的修路方案:在道路兩旁栽下干沙柳、玉米秸稈等來設置沙障、固定流動沙丘、防止沙淹公路;在被固定的沙丘上種下牧草和低矮灌木,通過悉心養護讓道路兩側綠起來。在以“政府主導,干部群眾和企業出錢出力,全民參與”的模式下打響了一場治沙大會戰,吹響了治理庫布其沙漠陣地戰的號角。
從1997年修建第一條穿沙公路至今,杭錦旗修建的重點穿沙公路共6條,總里程達900多公里。實踐證明,穿沙公路不僅改善了交通,公路兩側設置的沙障,公路沿線的飛播造林,控制了流動沙漠面積。然而,修建穿沙公路只是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的創新舉措之一。
多年來,當地結合沙漠化土地類型和自然、社會、經濟條件,使用“南圍北堵中切割”的方式進行科學治理,即沙漠的周邊被連綿的人工林緊緊鎖住,中間則用方格沙障固定沙丘,為飛機播種人工植苗創造條件。同時,逐步探索出“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企業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的“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
…… 此處隱藏3452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down.png)